傳聞軼事-聽月樓(1 / 2)

風有聲,雨有聲,有聲便可聽;月亮有形而無聲,也能“聽”嗎?

聽月樓

陳誌國

晚清重臣張之洞長期在外為官,很少回到家鄉。這天他接到家鄉的信兒,說準備為他蓋一座高樓。張之洞一聽很高興,自己告老還鄉後,可以悠哉遊哉地登樓望月、飲酒賦詩了。高興之餘,他親自為高樓起了一個雅致的名字——望月樓。

望月樓竣工這天,張家大宴賓客,樓上樓下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張家的親朋好友都來祝賀。正在熱鬧之時,忽聽望月樓外有人在大聲吟唱宋詞:“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大家一聽,就知道是一個叫秦博古的老秀才到了。

秦博古是個才子,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不精通。晚清科場黑暗,他雖滿腹學問,但因無錢無門,不會鑽營,所以屢試不第,到老仍混得一文不名。平日裏秦博古最欣賞宋詞《虞美人·聽雨》,認為是自己悲涼身世的寫照,所以自號“聽雨”,人們也就稱他“聽雨先生”。今天,秦博古也來望月樓湊熱鬧。

張家人知道秦博古的書法非常了得,就請他留下墨寶,親自把“望月樓”這三個大字書寫在樓上。

幾杯酒下肚,秦博古已經喝得頭大,他也不推辭,抓起毛筆,暈暈乎乎地爬上了臨時腳手架。聽到張家總管不停地稱他“聽雨先生、聽雨先生”,秦博古心裏挺滋潤,誰知他隻顧得意,竟把“望月樓”錯寫成了“聽月樓”。

眾賓客望著“聽月樓”三個大字,覺得怪怪的,心裏犯嘀咕:天上風有聲、雨有聲,風雨有聲皆可聽;月亮有形而無聲,月亮能“聽”嗎?這老秀才真是喝多了!

張家總管湊近秦博古,小心地說:“聽雨先生,張中堂為高樓擬出的名字叫‘望月樓’,這——”

秦博古一時驚醒,頓時嚇出一身冷汗,但他是要麵子的人,自然不肯認錯,於是把眼一瞪,大大咧咧地說:“什麼張中堂?別在我麵前擺譜,我還是他老師哩!”

人們都吃了一驚,不知秦博古何時當過張之洞的老師?但“中堂老師”實在名頭太大,誰也不敢多問,聽憑秦博古把“望月樓”換成了“聽月樓”。

宴席繼續進行,人們對秦博古這個“中堂老師”刮目相看,紛紛上前恭維敬酒。

秦博古雖然很陶醉,但畢竟不踏實:剛才題字時走神,把望月樓搗鼓成不倫不類的“聽月樓”,後來又“急中生智”,冒充了張之洞的老師。如果此事被張之洞知道,還能有好果子吃嗎?不過,隨後他又坦然了:張之洞身負社稷重任,常年在外,忙得焦頭爛額,哪有機會回老家啊。

想到這一層,他心裏有底了,竟借著酒勁兒,用筷子敲著盤子,有板有眼地唱起來:“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正在這時,門外突然一陣喧嘩,隻聽有人高聲喊道:“張中堂大人回府——”

張家人與眾賓客一窩蜂似的出門迎接。張之洞真的回鄉了!他奉詔從湖廣回京麵君,順道祭祖,回到了闊別多年的老家。

這一下,秦博古傻眼了,他像一嘴吃了二十五隻老鼠——百爪撓心哪:對中堂大人出言不遜,該當何罪?題錯望月樓名號,又該當何罪?這時的秦博古,真是要溜跑不掉,要躲無處藏,隻恨不得有個地縫可以鑽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