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傳遞.txt(1 / 3)

本期話題:紹興師爺的故事

師爺,是對舊時官署幕友的尊稱。師爺在幕府中為幕主出謀劃策,參與機要;或起草文告,代擬奏疏;或處理案卷,裁行批複。這是個充滿智慧性的群體,尤以紹興師爺最為出名。這裏帶來一組紹興師爺的智慧故事。

巧治惡欽差

清康熙年間,皇帝派某欽差來到浙江巡視,考察行政官吏。該欽差因未受到紹興府下會稽知縣的宴請送禮,回京後即以會稽知縣在祭禹大典上東張西望、大有犯上之心為由,向康熙帝告了禦狀。康熙帝當即下旨,令紹興府台查核此案。

紹興府台接旨後,回想當時祭禹情景,始終未見會稽知縣有什麼越軌行為。欽差告此惡狀,其中必有蹊蹺。

麵對此樁冤案,本來隻要寫一紙呈文,即可了結此事,但府台越想越感此案難辦:若如實向皇上申報,那欽差知曉後必然懷恨在心,此人陰險奸詐,豈肯善罷甘休,弄得不好反而禍及自身;若順勢謊報,那屬下會稽知縣就得遭天大不白之冤,即便不被處死,也得罷官,於心不忍。在左右為難之際,就去求教幕下一位紹興師爺。

師爺問明情況之後,對府台說:“此事不難,鄙人心中已有一計,這叫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府台詳問其意,師爺說:“你隻需對皇上實說,欽差來到紹興祭祀禹陵,下官也曾參加,按例站在會稽知縣的前麵,祭典開始後,又虔誠叩頭跪拜,未能顧及身後之人是否遵守儀禮。”

府台一聽,頓覺這一計策妙極:既不說欽差誣告,也不說會稽知縣失儀,還表現了自己敬禹之真誠,正是一石三鳥,由康熙帝自去明辨是非。於是,他按計行事。

皇上見過紹興府台奏章,案情即了然於心,隨即傳訊欽差問罪,說:“你告會稽知縣祭禹大典中不守儀禮,可是實情?”

欽差一口咬定說:“若有謊報,願受重罪。”

皇上接著又問:“祭禹之時,照大清律例,你位於府台之前,會稽知縣更位於府台之後,若專心誠意參拜,怎能看到在你身後的第二個人有大不敬的行為呢?”

欽差無言以對,隻好從實招認,他害人不成反害己,終於被革職查辦。

智鬥洋神父

清末,一些洋教徒倚仗帝國主義勢力,在中國領土上胡作非為。當時,雲南發生了一起當地民眾聯名控告洋教徒的教案,道員耿公達在盛怒之下,把那名助紂為虐、橫行霸道的洋教徒給抓了起來。

耿公達想:抓了洋教徒,那洋神父肯定會出來交涉。果然不出所料,耿公達的侍從送來洋神父的信,要求保釋剛剛被逮捕的洋教徒,措詞傲慢而強硬,並以上告領事館相威脅。

當時在幕府中的一位紹興師爺十分欽佩耿公達的正義氣概,看過洋神父這封信後,便如此這般地獻了計策。第二天,耿公達開庭,以嚴詞訓斥那洋教徒,並當著洋教徒的麵,把洋神父的信撕得粉碎扔在地上,又將那洋教徒打了四十大板,下了大獄。

洋神父得悉後,氣得渾身發抖,親自趕至衙門質問耿公達,要拉耿公達去領事館對質。此時,耿公達泰然自若,坦然一笑,取出了神父的信,讓神父當眾出醜,並說:“昨天我所撕的是這個無賴的一張供狀,他在公堂之上不但未招認罪行,反而誣陷好人,所以我把它撕碎了。”

當洋神父看到自己那封信完好無損時,自知理虧,隻好求情放人。耿公達卻理正辭嚴,以洋教徒欺辱華人、作惡多端、惹是生非、挑撥離間為由,表示絕不放人。洋神父到此已無話可說,隻好悻悻地拿著信回去。

原來在公堂上撕碎的信是紹興師爺假造的。紹興師爺這一計謀,使洋神父和洋教徒中了圈套,落了個搬弄是非的罪名。

尋找『三十六』

清末民初,在上海租界的巡捕房裏,有不少紹興師爺協助辦案。

有一個叫周小月的紹興人,長得身高力大,且性格豪爽,愛打抱不平。他是去上海租界探望姑媽的。在一次閑逛中,適逢外國水兵在光天化日之下侮辱中國婦女。周小月見義勇為,出手相助,打傷了外國水兵,被洋警察捉住,送進捕房。

恰巧,值班理事的是一位姓袁的紹興師爺。袁師爺按慣例先詢問了周小月的姓名和住址,見他是紹興昌安門外人,就暗自思忖:一個初到上海的鄉下人,絕不會平白無故地毆打洋人,定是那個外國水兵酗酒行凶激起他的義憤。於是問他為何打傷洋人,周小月如實說了經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