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傳遞.txt(2 / 3)

袁師爺一聽,果然不出所料,好在此時堂上沒有中國警察,周圍全是洋警察。袁師爺決心救他,便問他:“你既是紹興人,可曉得三十六?”

周小月很聰明,這“三十六”就是紹興人常用的歇後語,即所謂“三十六策走為上策”,這分明是紹興師爺叫他逃走的意思,他二話沒說,連忙表示知道。袁師爺就讓他去找“三十六”,在旁的洋警察以為這是師爺叫他去找同案人,就沒有攔阻,稀裏糊塗地讓周小月走了。過了個把時辰,袁師爺還一本正經地責問洋警察,要他們去把周小月和“三十六”一起抓來受審,結果當然是不了了之。

按規矩坐樓梯

晚清時期,紹興有位退職的陶成龍師爺,因久居家中閑著無事,便去大上海遊玩。

一天,他在馬路上東走西逛,不覺到了中午,就走進了一家裝潢時新的麵館。陶師爺進了麵館,為圖個清靜,就在樓上挑了個雅座,坐了下來。當堂倌問他要吃點什麼時,他說:“我要吃碗陽春麵。”

那堂倌見他土裏土氣的模樣,心中早已有三分輕視,再聽說吃的是陽春麵,就更不把他放在眼裏,態度極不和善,並且要拖著陶師爺下樓。

陶師爺在衙門做過事,吃過幾年官飯,頗有些傲氣,見堂倌如此無禮,也忍不住生氣了。他責問堂倌這是為何,堂倌要陶師爺去看牆上的布告。

原來,布告上寫著:吃大肉麵者樓上雅座就餐,吃陽春麵者樓下便室就座。陶師爺對此極不服氣,決定從中找點岔子進行報複,於是又仔細看了布告,果然發現問題:吃大肉麵者樓上,吃陽春麵者樓下,而吃小肉麵者無規定坐處,遂搬來一條凳子,坐在樓梯中間,堵住了上樓下樓的交通,將顧客全堵在樓梯兩端。

當老板和堂倌趕來訓斥時,陶師爺以吃大肉麵者樓上雅室就餐,吃陽春麵者樓下便室就座為借口,說自己要吃小肉麵,這不上不下,就是該坐在樓梯中間。老板急了,動手來拉,於是兩人拉拉扯扯地到了衙門。

在公堂上,陶師爺裝成十分委屈的樣子,說自己是個紹興鄉下人,粗識幾個文字,按麵館規定去推算,吃小肉麵坐在樓梯中間沒有錯,如今麵館老板仗著人多勢眾,欺負鄉下佬,要求青天大老爺秉公斷案。審判官聽了這番話,覺得非常在理,於是就懲罰了麵館老板。

設計救蘭香

會稽縣大鹽商鮑老爺年過半百,膝下無子,娶了個二十來歲的姑娘做二房。這天,丫環蘭香端了一碗西湖藕粉給二房,誰知二房吃後居然死了。鮑家大奶奶一口咬定蘭香出於醋心,害死了二房,蘭香遂被當地衙門打入死牢。

蘭香之父深知鮑家二房之死絕非蘭香所為,為洗不白之冤,向杭州府衙首席刑名師爺周省三求救。

此時離蘭香秋後處決已沒有幾天了,刑部發往會稽縣衙處決蘭香的公文已到。情急之際,周師爺突然想到自己兩年前剛剛進入杭州府衙時,曾收到刑部發給杭州府衙的公文,竟是一個空信封,在憤慨之餘,以“查無此案,原件退轉”將其打回刑部。如今,這件笑料竟給周師爺帶來了一條絕妙巧計:讓公文進行長途旅行。

於是,周師爺從公文堆中找出了另一封同時從刑部發往邊遠地區衙門的公文,調換了裏麵的案卷和批文,照原樣封合。這樣,會稽縣衙收到的就會是牛頭不對馬嘴的公文,自然要“原件退轉”,而蘭香的案卷不知何時才能到達路遠迢迢的邊區衙門,等退轉京城需數月,周師爺以此贏得了延緩處決蘭香的時間,爭取複審案件的機會。

在複審時,周師爺明查暗訪,找出了口供中的漏洞和決案時的偽證,原來那些作偽證的人紛紛退避三舍,生怕牽連自己。最後,案件真相水落石出,原凶正是那個大奶奶。她“香火”要傳,“眼中釘”要拔,於是嫁禍於蘭香,滿以為來個“移花接木”就可以瞞天過海,誰知害人反害己。

巧治奸商

紹興有位姓魯的師爺。這天,魯師爺看見一位衣衫襤褸的農婦坐在街邊啼哭,身邊放著一隻小竹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