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者,岔道也。《釋名·釋道》:“(道)二達曰歧旁,物兩為歧,在邊曰旁。此道並通出似之也”。此謂幹道與次道之交叉處。道邊築亭,以憩路人。因往來人甚多而為之,乃通衢要衝也。蓋此歧亭冠名由來之始。顧義思名,歧亭自古便是一條南北之要道,通衢之驛站。
歧亭在哪裏?麻城人婦孺皆知,歧亭“在光黃之交,為守淮要鎮”,乃今麻城市西南之門戶。然而,這個在地圖上不易尋覓的彈丸之地,她的地理位置、山川環境有何特點?其史前文化有什麼特色?在數千年文明史的長河中,她又發生過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留下了多少永垂千古的文化遺產?可以肯定,這些問題絕非是人所共知的。因此,筆者不揣淺陋,試圖對歧亭的地理山川、史前遺跡、曆史遺存、建置沿革、文化傳承等細加蒐尋,立言成說,以饗讀者。
地理山川
在經緯地圖上,歧亭的絕對位置為:東經114°44′,北緯31°01′,海拔高度約45米,位於麻城市境之西南角,被視為入麻之扃鑰。
歧亭西枕低崗,東瀕舉水。一條低崗自北蜿蜒南伸,歧亭的民居便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地築造在低崗的南端邊緣。崗下即為舉水故道,仍存一條小河,潺潺流水環繞其周。這裏西偎九螺山、東傍赤亭水(舉水),山清水秀,風光綺麗。其山不高,其水匪深,然“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唐·劉禹錫《陋室銘》)。歧亭的山根深本固,赤亭之水源遠流長。
考其山係,其根遠在昆侖山。昆侖山之中支謂為北嶺,自甘肅四川交界處而東為西傾山、岷山等;入陝西為秦嶺,有太華等峻峰;入河南支脈為伏牛山,有嵩山等秀嶺;至淮源為桐柏山,有雞公山之名山;折東南為大別山,有龜峰山、天堂山等奇峰。此山係直至洪澤湖濱而終,自西向東綿延三千餘裏,是長江與黃河、淮河的分水嶺。
麻城位於大別山中段南麓,其脈絡自河南光山縣南、湖北紅安縣北之天台山,蜿蜒迤折,至路口之界嶺,東為石門山,又東為黃蘖山,自西而東經雙廟關、隘門關、長嶺關等,橫亙八九十裏為縣之北界。“山穀靈怪、奇峰仙源,崒嵂委匝。虎頭、白沙之雄關;木棱、大城之翳鏁。北控天中,東引吳會”,“龜峰鳳嶺森列先後,碧澗大河映帶左右。介在萬山之中,襟一衣帶水”(民國《麻城縣誌》卷1《界至》)。東北境多崇山峻嶺,向西南漸次降低為丘陵低崗。西支山脈自羚羊山分水嶺起逶迤至歧亭,有馬頭山、丫頭山、香山、九螺山等,已盡邑西境焉。山勢已降至為山丘低崗,海拔多在百十米左右,然卻植被豐茂,蒼翠多姿;桃杏李柰,花果飄香。更有“杏花古刹”在焉,異人逸士隱焉!
考其水係,源出大別山。酈道元《水經注》曰:
舉水出龜頭山,西北流,徑蒙蘢戍南,梁定州治,蠻田秀超為刺史。舉水又西流,左合垂山之水,水北出垂山之陽,與弋陽、淠水同發一山,故是水合之。水之東有南口戍,又南經方山戍西,西流注於舉水,又西南徑梁司豫二州東,蠻田魯生為刺史,治湖陂城,亦謂之水城也。舉水又西南徑顏城南,又西南徑齊安郡西,倒水注之,水出黃武山,南流徑白沙戍西,又東南徑梁達城戍西,東南合舉水,舉水又東南曆赤亭下,謂之赤亭水。又分為二水,南流注於江,謂之舉口,南對舉州。《春秋左傳》定公四年,吳楚陳於柏舉。京相璠曰:“漢東地矣。江夏有洰水,或作舉,疑即此地。”左水東南流、入於江。江滸曰文方口,江之右岸,有鳳鳴口,江浦也,浦側有鳳鳴戍。(卷35)所記麻城境內河流有三:曰舉水、垂水和倒水。垂水和倒水為舉水支流。另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
舉水有四源,北源有二,東曰小界嶺河,源出湖北麻城縣東北小界嶺,西南流。
此源《水經注》稱為垂水,源頭最長,今已成為舉水正源。
西曰上馬河,出縣西北五應山,東南流。二源既會為白塔河,趨西南。
此源當指今發源於與河南新縣接壤之乘馬崗,經王福店至寶珠寨入之,今稱許家河。
中源曰閆家河(即成家河),自縣東北石門山西南流,合北源,又折西南。
此“中源”乃《水經注》之舉水正源,源頭有二,一源出龜頭山,西北流;一源出黃蘖山(或謂石門山),西南流。二源既會稱閆家河。
南源曰汝陰河,自縣東南西北流來會,由是西南流。
此源當指今源出龜山南麓之明山,大坳之水,經白果河注入舉水。
……又東南會倒水,注入江。在麻城亦名歧亭河,入黃岡縣亦謂之舊州河,其入江處謂之三江口。
歧亭河即《水經注》之赤亭水,倒水在赤亭上遊,當指今麻城與紅安之界河,在歧亭與舉水合流,其白沙戍今名白沙洲,梁達城戍之地望頗合今宋埠鎮位置。或認為今日浮橋河為《水經注》之倒水。今稱紅安縣境內之河為倒水,但此河直流入江,顯然與《水經注》之倒水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