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水在歧亭彙集了中上遊各源來水,從此結束了在上中遊九曲迂回的走勢,形成浩瀚之流,一路向南,直瀉長江。舉水是長江中遊北岸的一條重要河流,因此,也有必要從宏觀上考察一下長江中遊的地理環境與氣候特征。地球表麵的亞歐板塊與印度板塊的衝撞,成就了喜馬拉雅山,大幅度地抬升了青藏高原,構成我國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的地貌格局,並與世界其他地區相對隔離開來,形成典型的季風性氣候特點。長江中遊屬第二階地向第三階地的過渡地帶,其北以北嶺為屏障,是長江流域與黃淮流域的分水嶺;其南以南嶺為界,是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其西以巫山山脈為界,封閉了四川盆地;而東麵的大別山與幕阜山對江而峙,似一把巨鉗扼住長江中遊與下遊的咽喉。因此,長江中遊地區整體似一個半封閉的盆地,地勢中間低、四周高。中間平原地帶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下,低山丘陵海拔一般在200—500米,而四周山地海拔多在500—1000米。若以長江為界,可分為南北兩個半獨立的地理單元,江北單元按地形分為鄂西山地、鄂北崗地、江漢平原和鄂東低山丘陵。地勢大體由北往南、由西往東傾斜。一月平均氣溫1—5℃,7月平均氣溫27—30℃,年降水800—1600mm,其氣候和生態均具有南北過渡性的特點,溫帶和亞熱帶的植被都能茂盛地繁殖。
從長江中遊的範圍看歧亭,歧亭位於江北鄂東低山丘陵地理單元的中心坐標位置上;從麻城的範圍看歧亭,歧亭位於西南盡境之隅。依傍歧亭的舉水河,就像一株參天大樹,以歧亭河為主幹,其上支流河汊眾多似枝繁葉茂,以最北端小界嶺的舉水源頭為樹梢,自上而下逶迤曲折百十公裏,接納大小數十條源流,流域麵積約3000餘平方公裏。在舉水河的作用下,亦形成了麻城小流域的地形特征和地理環境。東北部是以崇山峻嶺為主的山區,東南與西部是以低崗為主的丘陵地帶,中部及西南則以舉水兩岸的衝積平原為主。總體上形成三麵環山、一麵敞闊的半封閉地形。北麵的高山擋住了冬天的寒流,南麵的開闊承納夏季的濕潤季風。麻邑之境冬無嚴寒,夏少酷暑,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遠古時候起,這裏應當是人類生存和繁衍的理想之地。如果說舉水河是麻城人民世代生存和繁衍的母親河,那麼以歧亭為中心的舉水下遊西岸一帶必定是麻城人類居住的肇端和發祥地,其地下必然隱埋著豐富的史前人類活動遺存。進入曆史時期以後,歧亭以其扼南北之要衝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此亦必然上演一幕幕永垂史冊的曆史劇目。
史前遺存
當川流衝出穀口進入平原地帶後,流速趨緩,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堆積在河道兩岸形成衝積平原。在衝積平原與低崗之間的丘地或二級台地上,經常分布著史前人類活動的遺存。這裏靠近水源,便於生活汲水,且不會被洪水淹沒,又近山林,便於漁獵和采集生活物資。考古學把這種人類活動的遺留稱為古文化遺址,歧亭的地理位置就具備了這些特點。
新中國成立不久,便開展了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通過地麵踏勘調查,在麻城境內首次發現的古文化遺址便是歧亭遺址。《文物》1957年第12期以《麻城縣歧亭鎮發現古文化遺址》為題作了報道:
今年六月,麻城縣文化科進行文物普查工作時,在縣(西)南歧亭鎮的南門外,發現了一處古文化遺址。
遺址分布在一個高出地平線約十餘公尺的山丘上,並有一條“岔河”環繞其間,遠看仿佛大海中伸出的一座半島,從這個山丘的表土和坡岸所暴露的跡象看,遺址的麵積大、範圍廣,且灰燼層堆積很厚,並夾雜著一片片的紅燒土和木炭渣。文化遺物也很豐富,各種陶片觸目皆是,尤以胎質堅硬、光澤滑潤的黑陶片最多,還發現有很多質地細膩的紅衣黑花彩陶片,其中有一種彩陶片,像蛋殼一樣薄,敲時發出清晰的聲音,與京山、天門出土的彩陶類似。此外,還采集有陶網墜、陶紡輪、陶環等多種,至於綴有各種紋飾的紅、灰陶片和鼎足,鬲足,豆盤,豆柄(帶鏤孔的)等則更多。
該遺址所出現的石器生產工具,種類繁多,其中以小型石馨、石鏃最多,其次就是石斧、石刀、石紡輪等。
報道的文字雖然簡短,但從中不難看出歧亭南門外遺址是一處保存好、麵積大、文化堆積十分豐富的古文化遺址,在新石器時代堆積地層上似疊壓著周代文化堆積。從豐富的采集標本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性質當以屈家嶺文化為主,由於隻限於采集標本的文字概述,其中可能存在早於屈家嶺文化的史前文化內涵。
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於1984年在麻城進行。這次調查在麻城境內發現了數十處古文化遺址,這些遺址主要分布在舉水兩岸的一、二級台地上。由於舉水河床在孕育過程中由西向東的移動,形成西岸的廣闊衝積帶,以西岸的遺址分布較多。遺存的年代,下遊的明顯早於上遊的。歧亭至宋埠一帶就是麻城境內時代最早的史前遺存分布區。保存完好,堆積豐富的遺址除歧亭遺址外,還有謝家墩遺址和謝家墩後崗遺址、宋埠的金羅家遺址等。這些遺址是麻城境內原始人群生存肇端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