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歧亭史話—江益林(1)(3 / 3)

謝家墩後崗遺址位於歧亭以北四公裏,屬良種場磚廠的取土場,南100米為謝家墩遺址。1984年11月,為搶救被磚廠取土破壞得所剩無幾的遺存堆積進行了試掘,獲得一批十分珍貴的文物資料。《中國考古學年鑒·1985》對發掘作了報道:

遺址位於麻城縣西南約35公裏,東部為舉水衝積平原,與舉水相距約3公裏,東距漢(口)麻(城)公路約150米。

遺址高出東麵平地約6—8米,大部分已被破壞,現存麵積約800平方米,這次試掘共開5×5探方5個,加上擴方,發掘麵積約為140平方米。

遺址地層堆積分四層:第一層,近現代層。第二層龍山文化層,遺物主要為鴨嘴形鼎足,鏤孔磨光黑陶豆柄,夾細砂紅陶弦紋深腹盆,罐口沿、碗,平底器圜底器的殘片及石斧等。第三、四層為屈家嶺文化層,土質堅硬,夾有較多的紅燒土塊。第三層陶片較豐富,陶片火候低、易碎,易起層脫落,能複原的器物很少。能辨認器形的主要有灰陶紡輪,夾炭黑胎紅衣陶缽、盤、圈足碗,足形支座。陶片以夾炭夾砂黑胎紅衣陶為主,黑褐陶次之,灰陶極少。陶片多素麵,以細繩紋較多見。第四層出土遺物較少,主要為碎陶片及少量石斧,陶器不能複原,有圈足器、平底器及罐口沿,陶色以紅陶為主,炭黑胎紅衣陶減少,器表多素麵,有少量細繩紋。

屈家嶺文化晚期墓葬一座,打破第三層,為第二層所壓,墓葬頭向北,葬式為側身曲肢,隨葬陶器十五件,除一件陶杯放於腿骨關節處外,餘皆呈半環形放置頭部。器形有寬扁足雙腹盆形鼎,折腹杯,寬沿盆,簋,盤,豆,壺,罐等。(《麻城謝家墩後崗新石器時代遺址》)金羅家遺址位於宋埠鎮新田鋪村羅家灣和葉店村金家灣之間,西南距歧亭約14公裏。於1989年在文物補查中發現,地麵調查采集到一批考古資料。199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北京大學研究生實習,對遺址進行了試掘,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時代的墓葬。2005—2006年,為配合滬漢蓉快速鐵路工程建設,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領隊,對遺址的中心台地、西南區、東南區分別進行了發掘,除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時代墓葬外,還發現了西周時期的建築基址、環壕遺址,以及城垣和護城壕。《江漢考古》1993年第3期作了報道:

金羅家遺址保存很好,文化堆積厚,內涵豐富,包含了新石器時代和周代幾個時期的文化遺存,而以新石器時代遺存為主。調查采集標本不多,主要為新石器時代的器物標本。

暴露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以泥質紅陶或泥質橙黃陶為主,其中有些器物標本應是本地區新石器時代較早的文化遺物。其陶質較薄、陶色多呈外紅內灰,器表多素麵、有的飾紅陶衣。這類遺存在五六十年代已發現於黃岡螺螄山和麻城歧亭等地,近年亦見於黃陂程家墩、河李垸,麻城謝家墩後崗等遺址。是一種相似於仰韶文化特征的遺存,與河南安陽後崗仰韶文化的紅頂缽極為相似;鼎足根部飾按窩的作風,與後崗類型鼎足有相似之處。金羅家遺址這類遺存的發現,為鄂東地區新石器時代較早遺存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資料。

位於第二層的墓葬(Μ1)所出一組器物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雖然器物不多,但可分為兩組性質不同的器物,一組為生活實用器,器形較大,製作較粗糙,另一組製作精致,已非實用器。Ⅱ式鏟,作亞腰形,兩刃角外侈,刃部完好,無使用痕跡,其形製已完全脫離了作為實用生產工具的石鏟形態,而應當是作為武器或者權力的象征物——鉞。幾件磨光黑陶器物,器小胎薄,顯然已不能作為實用生活用具。該墓(Μ1)的文化性質雖然具有屈家嶺文化的一般特征,其器形卻有鮮明的地方特點。Ⅰ式長方形石鏟在屈家嶺文化中發現不少,Ⅱ式鏟則少見。而在麻城以東相隔大別山的安徽潛山薛家崗文化中,這種亞腰形石鏟卻十分流行。磨光蛋殼陶器蓋和觚形杯製作精製,器形特殊。細高圈鈕器蓋曾見於麻城栗山崗Τ16Μ16,磨光蛋殼陶觚形器在栗山崗亦有出土,它們似乎與大汶口文化的磨光蛋殼陶有著濃厚的親緣關係;同時,大汶口文化中盛行的鳥啄狀凸飾在栗山崗遺址中亦有強烈反映。說明大汶口文化以及薛家崗文化的影響已經越過大別山而進入江漢流域,或者是它們“沿長江水路上可能發生的彌密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