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鏁這批楚墓的發現,對於研究春秋晚期楚國的曆史和地理都有十分重要的曆史意義。今鄂東地區素有“吳頭楚尾”之稱,楚在這一帶的發展,可早到春秋早中期之際。“鄢陵之戰”後,舒庸人趁楚人之敗,聯合吳人侵犯楚淮南之地,吳楚之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集中於淮南地區。這時如果說群舒之地是吳楚爭奪的戰場,而鄂東地區則是防止吳人沿大別山南麓西進攻楚最前沿的一道屏障。文獻中沒有楚國在此設縣的記載,但根據春秋楚縣的特點性質和作用來看,楚在這樣一處邊防重鎮設縣是完全有可能的,至少也應該有一個軍事據點存在。麻城李家鏁墓群以及附近女王城的發現為我們圍繞這一課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條極有價值的線索。
其他墓葬資料這一時期在麻城境內經發掘的墓葬資料主要還有:栗山崗遺址戰國末期至西漢初期的7座土坑墓,李家鏁墓地尚未公布的西漢時期土坑墓86座,在歧亭以東舉水東岸與武漢市新州區接壤的鐵門王崗也出土了一批兩漢時期的墓葬。這些墓葬所反映的文化麵貌總體上呈現中華大漢文化的局麵,所表現出的地域特點與江漢平原及湖南洞庭湖流域的同期墓葬有較多的同一性。地方特點則反映出土著人或楚人後裔的漢化過程。
關於先秦時期麻城乃至鄂東區域文化麵貌的交流與融合、揚棄與傳承,淩禮潮先生撰寫的《先秦時期麻城移民問題考略》從移民史的角度考察了麻城境內新石器時期至商周時期的物質文化遺存,他的觀點是很有見地的。的確,在考古學文化的觀察中,每種物質文化遺存的變化或者更替,無疑是這種文化主體的變化,也就是人群的遷徙和變更,即移民的結果。即使一種文化中的外來因素,也是人的交流活動所致,或許隻是小範圍的人口流動,也是可以納入移民範疇考慮的。“移民是動態的文化載體,是文化傳播諸因素中最活躍的因素。”當鄂東被納入楚國的版圖後,隨著大批楚人的遷入,楚文化便以其強大的輻射力浸潤江淮,諸多傳統因素積澱下來,成為以後大漢文化的內容。時至今日,在我們的大量傳統節令風俗中,基本都能從南朝梁人宋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中找到源頭。
(二)唐宋至明清遺存
當曆史經過盛唐的發展以後,歧亭也開始了她新的繁榮的曆史時期,這一時期的曆史遺存主要為地上遺存,其表現形式可分為非物質文化的人文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的文物遺址遺跡。
1。人文文化遺產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朝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詩,就是為歧亭及其杏花村留下的第一筆人文文化遺產。從此,歧亭開始譜寫她的曆史新篇章。
杏花村在歧亭北四裏許,自古以酒美而聞名。“三裏桃花店,四裏杏花村,村頭有美酒,店裏有美人”。在歧亭這個交通要道上是人人知曉的口頭禪,更有杜詩尋酒,把杏花村的酒香傳遍了中華大地。至北宋中期便有一位奇人異士千裏迢迢,尋著酒香慕名而至,並自此隱居下來,至死不移他處。這人便是號為龍丘子字季常的陳慥。當陳季常遁隱在歧亭杏花村的美酒醇香之中,庵居蔬食不與世間聞之際,卻邂逅了十九年前結識的故交北宋文化大家蘇東坡。蘇陳的這一段交往,成為歧亭曆史的重頭戲,為歧亭的曆史留下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
先來查閱一下蘇東坡的個人簡曆,據《中國人名大辭典》載: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博通經史,嘉祐中試禮部。歐陽修擢置第二,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對策入三等”。簽書鳳翔府判官,召直史館。熙寧中王安石創行新法,軾上書論其不便。安石怒,使禦史謝景溫論奏其過,窮治無所得。軾遂請外,通判杭州,再徙知湖州。言者摭其詩語以為訕謗,逮赴台獄,欲寘之死。鍛煉久不決,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移汝州,元祐中累官翰林學士兼侍讀,尋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召為翰林承旨,曆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出知惠州,紹聖中累貶瓊州別駕,赦還。提舉玉局觀,複朝奉郎,建中靖國初卒於常州,諡文忠。軾師父洵為文,既而得之於天,嚐自謂作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其體涵渾光芒,雄視百代。有《易書傳》、《論語說》、《仇池筆記》、《東坡誌林》、《東坡全集》、《東坡詞》等凡數百卷。又善書,兼工繪事。
因“烏台詩案”,蘇軾被“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元豐三年(1080)春節剛過,蘇軾踏上了赴任黃州的旅途,他迎著春寒料峭出了東京汴梁城,向著正南方一路走來,穿越了京畿路和京西北路的陳、蔡二州,在息縣渡過淮水,進入了淮南西路的光州地界,於正月中旬來到麻城縣境,黃州已遙遙在望了。其時的麻城春光明媚,和風熙熙,梅花吐蕊,暗香陣陣,與黃河邊上的京城汴梁仍朔風凜冽儼然兩個世界。蘇子瞻來到春風嶺上,麵對漫山怒放的梅花,滿腹的愁緒似乎找到一絲慰藉,即興賦詩《梅花二首》:
其一
春來幽穀水潺潺,的礫梅花草棘間。
一夜東風吹石裂,半隨飛雪度關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
繼而,蘇公來到縣西七裏崗,拜謁了萬鬆亭,作《萬鬆亭》詩。當子瞻先生邊走還在邊為縣令張毅歿未十年,而所植萬鬆被砍大半的事傷感的時候,遠在歧亭的陳季常早已經白馬青蓋迎來二十五裏之半道上。陳季常迎蘇軾至杏花村,並留居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