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七年甲子(1084)
四月,蘇軾別黃州,移汝州團練副使。陳慥等送行,為第七次來黃州。
按,正月二十五日,神宗手劄:“蘇軾黜居思咎,閱歲滋深,人材實難,不忍終棄。”
至興國軍,蘇軾與陳慥、道潛過李翔(仲覽)家。
《輿地紀勝》:“李翔字仲覽,永興處士李太古之孫也。蘇東坡移汝州日,同陳慥季常、參廖過其家,留題於壁。其家有懷坡閣。”謂閣乃翔登第後瞰湖而築。
《東坡先生祠堂記》:“(東坡先生)書一士人壁雲:‘惟陳季常不肯去,要至廬山而返,若為山神留住,必怒我。’”此士人或及李翔。
四月十四日,至茲湖,與陳慥等觀瀑布水。送行者除陳慥外,皆止茲湖。
茲湖:在今安徽馬鞍山市東北。
二十三日,至瑞昌縣。陳慥歸,蘇軾贈詩。合前此所作四首為《歧亭五首》,並作序。
詩見《蘇軾詩集》卷23。
序曰:“元豐三年正月,餘始謫黃州。至歧亭北二十五裏山上,有白馬青蓋來迎者,則餘故人陳慥季常也。為留五日,賦詩一篇而去。明年正月,複往見之,……其後數往見之,往必作詩,詩必以前韻。凡餘在黃四年,三往見季常,季常七來見餘,蓋相從百餘日也。七年四月,餘量移汝州,自江淮徂洛,送者皆止茲湖,而季常獨至九江。乃複用前韻,通為五首以贈之。”謂慥送至九江,瑞昌已屬江洲;其五乃別時贈詩。
元豐八年乙醜(1085)
約三四月間,蘇軾有詩寄吳瑛(德仁),兼簡陳慥(季常)。
詩見《蘇軾詩集》卷25《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詩有“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句。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38引《潘子真詩話》:“吳瑛德仁,襟懷高遠,遵路之子,淑之孫也。未五十以虞部員外郎致仕,歸隱蘄春。元祐間,朝廷聞其高,聘之,不起。”
宋·洪邁《容齋隨筆·三筆》卷3《陳季常》:“陳慥字季常,公弼之子,居於黃州之歧亭,自稱‘龍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賓客,喜畜聲妓,然其妻柳氏絕凶妒,故東坡有詩雲:‘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東獅子,指柳氏也。坡又嚐醉中與季常書雲:‘一絕乞秀英君。’想是其妾小字。黃魯直(黃庭堅)元祐中有與季常簡曰:‘審柳夫人時須醫藥,今已安平否?公暮年來想漸求清靜之樂,姬媵無新進矣,柳夫人比何所念以致疾邪?’又一貼雲:‘承諭老境情味,法當如此,所苦,既不妨遊觀山川,自可損藥石,調護起居飲食而已。河東夫人亦能哀憐老大。一任放不解事邪?’則柳氏之妒名,故彰著於外,是以二公皆言之雲。”
元祐元年丙寅(1086)
二月下旬,蘇軾在京師。陳慥(季常)專使致簡,蘇軾答之並邀陳慥來京師。
《蘇軾文集》卷53《與陳季常十六首》第十五簡:“某局事雖清簡,而京輦之下,豈有閑人,不覺劫劫過日,勞而無補,顏發蒼然,見必笑也。子由同省,日夕相對,此為厚幸。公小疾雖平,不可忽。‘善言不離口,善藥不離手。’此乃古人之要言,可書之座右也。藥物有彼中難得須此幹置者,千萬不外。如聞公有意入京,不知幾時可來,如得一會,何幸如之。柳一已在此,一訪,值出,未見也。僦居在蒲池寺,去此稍遠。數日頗有新事,左揆已出陳州,君實代之,蹇老知和州,授之廬簽,餘不能盡報去。劉莘老中丞且夕授也,黃安中龍直知越州。靜庵不管閑事,最妙!最妙!”
據《宋會要輯稿》第98冊《職官》66之32載,蹇二月二十二日簽判廬州。
元祐三年戊辰(1088)
約六月,陳慥(季常)至京師訪蘇軾、黃庭堅、張耒等,寓興國寺浴室院。
《蘇軾文集》卷71《書魯直浴室題名後》中黃庭堅題雲:“故人陳季常,林下士也,寓棋簟於此。蘇子瞻、範子功數來從,故予過門必稅駕焉。元祐三年,魯直題。”
《汴京遺跡誌》卷10:“興國寺,在馬軍橋東北,太平興國間建。”
《蘇軾文集》卷21《興國寺浴室院六祖畫讚(並序)》雲:“予嘉祐初舉進士,館於興國浴室老僧德香之院。……予去三十一年,而中書舍人彭君器資,亦館於是。予往見之,則院中人無複識予者。”據孔凡禮《三蘇年譜》,嘉祐元年(1056),三蘇父子抵京師,館於興國寺浴室院。至此三十一年。彭汝礪,字器之。《宋史》卷346有傳。
蘇軾為陳慥家藏之《柏石圖》作詩。
《蘇軾詩集》卷30《柏石圖詩(並序)》:
陳公弼家藏《柏石圖》,其子慥季常傳寶之,東坡居士作詩,以為之銘。
柏生兩石間,天命本如此。
雖雲生之艱,與石相終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