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文集》卷53與慥第三簡:“近因往螺師店看田,既至境上,潘尉與龐醫來相會。因視臂腫,雲非風氣,乃藥石毒也。非針去之,恐作瘡乃已。遂相率往麻橋龐家,住數日,針療。尋如其言,得愈矣。歸家,領所惠書及藥,並荷憂愛之深至,仍審比來起居家安。曾青老翁須《傳燈錄》,皆已領,一一感佩。《五代史》亦收得。所看田乃不甚佳,且罷之。蘄水溪山,乃爾秀邃耶·龐醫熟接之,乃奇士。知新屋近撰《本草爾雅》見劉頌具說,深欲走觀。近得公擇書雲,四月中乃到此。想季常未遽北行,當與之偕往耳。非久,太守處借人遣齎家傳去,別細奉書。”知李常正月末未來。
二月末,陳慥第三次到黃州,旋去。蘇軾有詩。
詩見《蘇軾詩集》卷21《陳季常見過三首》。
秦觀落第,至黃州訪東坡。結識陳慥,為題真讚。
清·秦瀛《淮海先生年譜》雲秦觀本年落第後“遂如黃州,候蘇公於館舍。”
徐培均《淮海集箋注》卷34《龍丘子真讚》:“惟龍丘子以大塊為輿,元氣為駒,放意自娛,遊行六區。世莫我疏,亦莫我親。追配古者,葛天之民。”
約六月,陳慥第四次訪蘇,贈揞巾,蘇軾有詩謝。
詩見《蘇軾詩集》卷21《謝陳季常惠一揞巾》。
據施宿《東坡先生年譜》注,軾贈慥揞巾詩,黃州有石刻。
約年末,王先生送陳慥往江南,過黃州,為第五次訪蘇軾,蘇軾賦《滿庭芳》。
詞見《東坡樂府》卷上,其小序曰:“有王長官者,棄官三十三年,黃人謂之王先生。因送陳慥來過餘,因賦此。”
《唐書·地理誌》:“武德三年(620),以黃陂縣置南司州。七年州廢。”知“司州古縣”為黃陂。王先生為長官(縣令)之所在,或即在黃陂。
詞雲“子”,謂陳慥。慥往江南,王先生送之,乃與慥過黃州訪蘇軾。蓋其人非輕易下人者,非專訪也。
下闋所雲“居士先生”,乃自謂,蘇軾元豐四年自號東坡居士。
蜀僧明操思歸,蘇軾書陳慥(龍丘子)之壁。
《蘇軾詩集》卷21《蜀僧明操思歸,書龍丘子壁》。
此詩有兩解:一為陳慥作詩,蘇軾因陳慥之詩而作詩;一為此詩乃陳慥所作。
陳慥長兄陳忱(字伯忱)或卒於本年,蘇軾致簡慰之。
《蘇軾文集·佚文彙編》卷2與陳季常第三簡:“軾啟。人來,得書。不意伯誠遽至於此,哀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報,而止於是耶?季常篤於兄弟,而於伯誠尤相知照想,聞之無複生意。若不上念門戶付囑之重,下思三子皆未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則朋友之憂,蓋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憂哀之無益,釋然自勉,以就遠業。軾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諱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麵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擾亂,進退不皇,惟萬萬寬懷,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軾再拜。”
元豐六年癸亥(1083)
夏,蹇序辰(字授之)有喪,陳慥悼亡,蘇軾亦致簡慰之。
見《蘇軾文集》卷55《與蹇授之六首》第一簡、第二簡。
《宋史》卷329《蹇序辰傳》:“登第後數年,以泗州推官主管廣西常平。……易京西,旋提舉江西常平。”序辰成都雙流人,父周輔,字蹯翁,《宋史》有傳。
陳慥至京師訪友。
據《蘇軾文集》卷55《與楊元素十七首》第九簡:“見陳季常慥,雲:‘京師見任郎中其孚之子,欲賣荊南頭湖莊子,去府五六十裏有田五百來石,厥直六百千,先隻要二百來千,餘可迤邐還。’不知信否?”
約八月,蘇軾長子蘇邁往荊南買田。先是楊繪(元素)之弟來,議買田;陳慥第六次來黃州,報荊南莊田。
《蘇軾文集·佚文彙編》卷2張方平(安道):“已令兒子往荊南買一莊子。”
據《蘇軾文集》卷55第四簡,議買之田凡二處。一在軍屯之東,一在官務相近之莊。據第九簡,尚有定襄胡家莊、荊南頭湖莊子。其荊南頭湖莊子,乃據陳慥之報,時慥亦在黃。
約十一月底滕元發(甫、達道)罷安州,入朝。蘇軾欲於歧亭相見,至黃陂,則元發已道出信陽,遂相失。會雨雪間作,遂暫寓僧舍。歸黃州。
安州(今安陸縣為州治,轄境相當於今安陸、雲夢、應城、廣水、孝感)屬荊湖北路。
在黃州時,蘇軾嚐戲用佛經語,為陳慥作《魚枕冠頌》。
頌見《蘇軾文集》卷20。
宋·晁說之《嵩山文集》卷18《題東坡先生魚枕冠頌》:
東坡先生為兵部尚書時,為說之言:“黃州時,陳慥相戲曰:‘公隻不能作佛經。’曰:‘何以知我不能?’曰:‘佛經是三日未流出,公未免思慮出耳。’曰:‘君不知予不出思慮者胡不以一物試之?’陳不肯,曰:‘公何物不曾作題目,今何可相煩者。’複強之。乃指其首魚枕冠曰:‘頌之。’曰:‘假君之手,為餘玉焉可也。’陳於是筆不及並墨苶,且笑曰:‘便作佛經語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