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麻城孝感鄉考辨—淩禮潮(5)(1 / 3)

一天,於成龍叫一已改過自新的強盜上前。那強盜惶恐不安,於成龍安撫他道:“汝休怕,本府知汝已改過自新,所以喚汝前來受賞。汝等為盜,官若不知,是昏官;汝等改過,官若不知,亦是昏官矣。今日喚汝受賞,正為借汝遍告昔日同黨,一旦改過,官府定知之,賞之;若執意不改,官府必知之,誅之也!”然後賞他酒食,讓他回去。

東鄉有人擒一偷兒來二府衙門,於成龍用手摸出夾袋中的折子,審問他說:“汝昔為竊,本府早已知之。幸而斂手未犯,還捕汝何為?況且汝地某某非巨盜乎?豈是汝輩小偷可比!然未新犯,本府亦姑置之。若一味追查前案,則吾夾袋中誅不勝誅矣。今赦汝歸,當遍告同黨,隻須改過自新,便當既往不咎。”這小偷兒歸家,將於二府之言遍告昔日群黨,所有犯有前科不法之徒,既服於二府之公正,更害怕一旦犯事被於二府追究前科,相繼斂手。敘完此事後,《縣誌》上有幾句評論,可為於成龍此舉作一注腳:“人知擒一而民畏,不知縱一而民愈畏;人知誅一而民畏,不知賞一而民愈畏。”

他還收複了大盜彭伯齡,令其捕盜自贖。以盜捕盜,倒也不失為良策,雖然在湯卷身上試驗失敗了,在彭伯齡身上卻試驗成功了。

於成龍整治地方的另一個辦法就是推行德教,端正社會風俗。宋代有位叫陳慥(字季常)的賢達之人,晚年隱居歧亭杏花村,不與世相聞,人莫能識。隻見他戴的帽子方而高,似古方山冠,因而稱之為方山子。蘇東坡謫居黃州後幾次專程到杏花村拜訪陳季常。陳季常死後埋在杏花村的一個小山凹裏,曆經戰亂,墳墓幾乎被踏平。為端正社會風俗,推崇古風,於成龍特意於康熙十二年(1673)修建宋賢祠,祀陳季常兼蘇東坡,並作《宋賢祠碑引》。

宋賢祠正麵有三門,於成龍在中門題寫匾額“輝光照國”,在後院親手栽種兩棵粗大的桂樹。於成龍在此興辦書院,並常常親自講學其中。數十年後,人事更迭,宋賢祠為刁僧盤踞,把一方淨土弄得烏煙瘴氣。於是,乾隆二十年(1755)黃州同知邱賜書趕走刁僧,另募高僧駐此,“以期永奉”,並在祠中兼祀於清端。鹹豐中,宋賢祠遭兵燹。鹹豐九年(1859),署歧亭同知王省三與士民重修宋賢祠,又於側增建忠節祠,“以祀李公(續賓)及在黃死節諸公,而以麻安之死於寇者附祀焉”,並馳書千裏之外,請刑科給事中宗稷辰撰碑文記之。碑文中留下了歧亭士民祭祀於成龍的經過:“國朝康熙癸醜歲於清端公守歧亭司馬,始與士流為之建祠於墓前,以方山子由文忠而傳,祀陳必兼祀蘇,故顏曰‘宋賢祠’,清端公常講學其中雲。後數十年,有邱公名賜書者,來丞歧亭,複為培植其墓木,修葺其祠宇,居民修清端之德,即祠中祀清端,至今又曆百餘年矣。”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清端祀宋賢亦以賢而為後人所祀。歧亭士民是將宋賢與清賢齊祀了,這本身就是民風返樸的標誌啊!這碑文中還十分明了地敘述了重新修建該祠的用意:“後人昭清端之跡而崇宋賢,推清端之意而勸忠節。”於公當年修建宋賢祠的用意也不外於此。他當年講學於宋賢祠的內容也不外乎“推崇宋賢,以善風化”八字。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間,宋賢祠再遭厄運,門被拆,匾被砸,樹被砍,隻有“歧亭重建宋賢祠並建忠節祠碑記”之石碑保存在麻城市博物館。

於成龍十分注意興學重教,他不僅組織學生到宋賢祠讀書,又親自去講學,還常常步行到郊野或市井學館,周濟窮困學生,鼓勵學生刻苦麵壁。夜間巡行,見書館三更之後尚有秉燈而誦讀者,或入館坐談,或於次日招至署院,鼓勵學生矢誌不移,學德習文,德才並進。為了保證教學質量,不誤人子弟,他傳令各鄉村剔除不合格的先生。有一次,他微服私訪,在私塾中聽先生講《論語》,見先生辭理不通,胡編亂扯,便勸先生不用吃教書這碗飯,先生知道是於二府,便哭著說:“小人貧窮不堪,若是散了書館,難以糊口。”於成龍也動了感情:“你想糊口度日,豈可誤人子弟!本府給你幾兩銀子,另謀生路去吧。”

為了使民風返樸,於成龍不僅推崇宋賢,為歧亭人民樹立榜樣,他還禁賭,逐娼,止訟,並不遺餘力地用各種方式教化士民。

於成龍在歧亭時曾專為此寫了《勸民》詩(《政書》卷8),詩下有小引:“黃俗喜訟,鎮歧亭時,作此勸之。”全詩如下:

閉門且避事,省爾窮民錢。

莫憾居官懶,妻孥望爾還。

倉中無一粒,比日斷晨煙。

儂自甘心餓,嬌兒兩淚漣。

肝腸痛碎絕,中夜不能眠。

望爾覓升鬥,忽聞訟獄牽。

哀哉饑欲死,尚呈爾輕狷。

健訟固亡產,饑塞猶不悛。

痛兒兼痛爾,無食誰為憐?

挖蕨奴甘去,爾回種麥田。

強如羅鼠雀,枵腹與人喧。

安分救兒女,空中自有天。

莫生狂蕩想,官府自周全。

萬一無生路,清貧赴九泉。

我今歌且泣,勸爾此長篇。

於成龍曾經發布《勸令節費諭》(《政書》卷七),規定除子孫為祖宗祝壽外不準擺設酒宴,至於親友坐談,“一飯五菜足矣”。同時還勸令人們不要穿華麗的服裝,老百姓辦理婚喪等事要節儉。婚姻嫁娶從簡操辦,不得鋪陳誇耀,鄰裏相效。辦理喪事不能停柩過久,應該速速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