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南鄉壯族具有這種代表性的地位,盡管其是漢族居住區中的一個“孤島”,但他們至今不僅還保留著本民族的語言——壯語,不僅保持著許多與桂西壯族相同的傳統文化,如歌圩、服飾、住房、宗教信仰、民間文藝等,而且還有自己獨特的風俗,如敬奉開鄉創業和六十開山祖先,木屋,壯歌大唱、小唱,舞團,裝皇,女子命名法,婦女圓頂高筒帽等,表現出鮮明的民族特點。[78]

這樣看來,賀州的壯族雖然人數不多,但卻相對集中聚居在南鄉鎮,且具有代表性。

賀州的瑤族主要分為盤瑤和土瑤兩個族群。盤瑤又稱過山瑤,是瑤族的主要族群,其又可分為包的盤瑤、尖頭盤瑤、平頭盤瑤。

包的盤瑤自稱“育棉”,他稱“盤古瑤”。主要是從湖南遷移來的,漢化程度較高,保存比較豐富的文學藝術。如珍貴的《評皇券牒》,完整的《盤王大歌》,源遠流長的《長鼓舞》、《三十六套做屋長鼓舞》、《七十二套趕羊做屋長鼓舞》。過山瑤以農業為主,兼營林業,生產水平也較高,與當地漢族差別不大。主要分布在賀縣的裏鬆、開山、桂嶺、黃田、蓮塘一帶。

尖頭盤瑤,自稱“棉”,他稱較多,有“尖頭瑤”、“過山瑤”、“東山瑤”、“西山瑤”等。互稱有“補寨棉”、“大鄉棉”等。這支瑤族來自四麵八方、不斷遷徙,是名副其實的“過山瑤”,並能歌善舞,有典型的“拉發”瑤歌,有較完整的傳統風俗習慣,服飾較為複雜,主要以林業為主,林業又種杉樹為主。尖頭瑤主要分布在賀縣的大寧、蓮塘、賀城、步頭、鵝塘、沙田、公會等鄉鎮。

平頭盤瑤,自稱“育棉”,他稱“盤瑤”,主要是從湖南遷移過來,居住較集中,風俗習慣與包的盤瑤基本相同。生產以林農並重。主要分布在賀縣大平、水口。[79]

土瑤是瑤族中比較古老而原始的一支。土瑤婦女都剃光頭,戴高圓形的木製平頂帽(也有用竹篾做的)。平頂帽用色紙、玻璃紙、絲線、毛巾等製作而成,約有三斤重,節日或參加婚禮蓋的毛巾多的有二十多條,珠子十多串約七八斤重。女子穿長袍,內穿僅六寸長的短褲,褲腳繡有幾何圖案。男子用毛巾裹頭,平時七八條,參加婚禮裹十多條,上身穿約一尺二長短衫,前麵上下兩個口袋,分蘭、白兩種,白在內蘭在外,胸前垂珠子幾十串,重達十多斤,下身長褲,褲腳約一尺寬大。土瑤與過山瑤不同,喜歡聚居,結成村寨,極少遷移。男子極少上門。分布在賀縣沙田、鵝塘。[80]

這樣看來,賀州的瑤族人口雖然不多,但卻具有代表性,難怪美國瑤族每次訪華都要去賀州探親尋根。

賀州族群的複雜,不僅表現在瑤族族群上,更集中地表現在漢族的族群上。粗粗算來,賀州漢族族群有廣府人、客家人(又可分為河源客家人、河婆客家人、長樂客家人)、本地人(又稱梧州人)、都人(又可分為七都人、八都人、九都人)、鋪門人、船家(又稱:民)、鸕鶿人、湘人、桂柳人等。一個小小的八步鎮,漢族不同的族群又各操不同的方言土語,而賀州人又幾乎人人都能說能聽三四種,甚至五六種不同民族的語言和方言土語。這種狀況,幾乎可以說是華南漢族族群的一個縮影。以小見大,從賀州人手,對“漢”民族重要進行思考更容易操作一點。

第二,賀州是古往今來華南族群的沉積區。了解嶺南開發史的學者都知道,秦始皇經略嶺南時,於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派屠睢率50萬大軍,兵分三路向華南進軍,“一軍塞鐔城之領,一軍守九凝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路結餘幹之水。”[81]其中“一軍守鐔城之領”,即秦軍從湖南江華越過南嶺的萌渚嶺,到廣西賀州經今賀江轉鬱江。從此以後,萌渚嶺成為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主要是瑤族)遷入嶺南的主要通道之一,而賀州也就成了遷入嶺南族群的重要聚居地。

因此,兩千年來,曆史上遷入賀州的古代漢族族群與土著在賀州的壯族的先民發生了互動,使得這些壯族先民漢化。而由於從不同時期,不同地方遷入賀州的漢族與賀州壯族先民發生涵化的情況不同,從而形成今天賀州所謂土著的本地人、鋪門人等漢族族群。明清以後,由於賀州毗鄰廣東,又有大批的客家人、廣府人遷入,於是一個小小的賀州市,沉積下來近十個漢族族群,加上瑤族和壯族的族群,大、小共有十幾個族群,幾乎成了嶺南族群的縮影,被知情的學者們稱為“嶺南族群博物館”,這在全國是極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