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賀州的族群結構及特征(1)(1 / 3)

對於一個縣級市來說,聚居著這麼多的族群,在全國是罕見的。對事物的認識大都有一個從淺到深,由表及裏的過程。因此,我們要了解和研究賀州的族群關係,並通過對賀州族群關係的研究以探人類學視野中的“漢”民族,就有必要先了解賀州族群的結構及特征。

一、賀州的族群結構

要分析研究賀州的族群關係,首先必須對賀州的族群結構有一個整體的了解。賀州族群雖多,但族群結構十分清晰。

第一層次為漢族族群、壯族族群和瑤族族群。從人口數量上看,據1998年統計,漢族有791,643人,占總人口的91.20%;壯族有38,019人,占總人口的4.38%;瑤族有37,928人,占總人口的4.37%。漢族占了絕大多數,壯、瑤兩個族群相加僅75,947人,占總人口的8.75%。這個比例與中國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人口在全國的比例相當。

第二個層次為漢族族群中的本地人、客家人、鋪門人、都人、廣府人、桂柳人、湘人、鸕鶿人、船家等9個族群;瑤族族群中的盤瑤和土瑤2個族群。由此可見,賀州族群繁多,主要就是因為漢族族群繁多。

第三個層次是亞族群,即客家人根據客家話的不同又可分為長樂話客家人、河源話客家人和河婆話客家人3個族群;都人根據都話的不同也可分為七都人、八都人、九都人3個族群。

此外,上述鸕鶿人和船家,人口極少,且又聚居在一起,處於都人的包圍之中,形成族群島。

賀州族群結構的這種多層性,是我們認識賀州族群關係的基礎。

二、賀州族群的特征

在我們分析研究賀州的族群關係之前,還必須了解賀州族群的特征。

(一)賀州族群的分布呈“L”宇型格局

賀州漢、壯、瑤三大族群的分布呈“L”字形格局,即瑤族基本上分布在山上,如自稱“音地棉”的土瑤.人口約5,000多人,全部居住在沙田與鵝塘兩鎮交界的明梅、大明、槽礁、金竹、獅東等村的24座山上。徐桂蘭在鵝塘鎮盤穀村考察時,當地人告訴她,從盤穀到明梅隻有山間小路,大約要走五六個小時,連自行車都不能騎,土瑤群眾靠肩挑或馬馱運送貨物。自稱“戈帶棉”的盤瑤,有4,000多人,他們分布在大平瑤族鄉的利水、小水各條山上。徐傑舜20世紀90年代初曾到大平水口村參加瑤族婚禮和還願活動,從大平瑤族鄉所在地至水口也全是山間小路,走了四五個小時才到達水口,而水口完全在一個山頭頂上,在這個山頂上居住的瑤族分布很散,戶與戶之間都相距一二裏路。分布在賀街、桂嶺、黃田、公會、步頭、大寧、裏鬆、黃洞的其他盤瑤,也基本上是居住在山上。

壯族除聚居在南鄉鎮的1.7萬人以外,其餘的壯族大多分布在山口路頭。據《明史·地理誌》、《全邊略記》、《蠻司合誌》等史籍記載,明代曾在桂東一帶設立了大量的土巡檢,在今賀州市就有沙田寨、信都鎮、大寧寨、白花洞等。沙田寨,即今沙田鎮獅中村沙田寨,全是壯族居住;大寧寨,即今大寧街,是入南鄉的必由之路。現在賀縣沙田、鵝塘、裏鬆、賀街、蓮塘等鄉鎮的壯族(包括已漢化的壯族),其村落位置均在瑤族聚居的山衝口或通往山外的道路口一帶。如鵝塘鄉的壯族村莊蘆崗村、盤穀村、垌坪村、象腳村就是位於明梅村公所和大明村公所兩個土瑤聚居的村公所的山口外。又如沙田鎮壯族聚居的大盤、三圳、在石、橋頭、桂山、鬆木,以及獅中的沙田寨、寶馬的仙姑寨,其壯族村莊也是分布於通往山外的道路或山衝口一帶。

漢族則幾乎全部分布在沿江、沿路的平原地帶和八步、桂嶺、裏鬆、公會、信都盆地。如漢族聚居的八步鎮位於八步盆地西部,賀街位於八步盆地東部,蓮塘位於賀江及其支流馬尾河沿岸,黃田位於裏鬆河沿岸,鵝塘位於盤穀河沿岸,沙田位於河田河沿岸、裏鬆位於裏鬆盆地,公會位於清水河和新寨河沿岸,信都和鋪門都位於賀江中遊兩岸的平原地帶。

瑤族在山頭,壯族在山口路頭,漢族在沿江、沿路的平原盆地的分布格局正好形成一個“L”字形。

(二)賀州族群均為移民性的族群

賀州有沒有土著族群?這是我們考察和研究賀州族群的一個重點問題。據考賀州所處的嶺南地區,遠古之時已有人類出現。大約一二十萬年前,著名的馬壩人[1]已活躍在粵北一帶。大約五六萬年前,廣西最早的土著柳江人[2]已生息在桂中地區。大約二萬年前,麒麟山人[3]已繁衍在桂中大地。大約在距今一萬年前後,嶺南的土著進入新石器時代,在廣西已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文化遺址,如桂林甑皮岩洞穴遺址,南寧青山、豹子頭貝丘遺址,橫縣西津、扶綏江西岸貝丘遺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