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賀州的族群結構及特征(1)(2 / 3)

夏王朝的建立,揭開了中國文明的序幕,嶺南土著也開始見於史籍,這就是人們所熟悉的“百越”。百越,又稱“百粵”,“粵”.是中國東南方古代諸人們共同體的一個泛稱。其分布甚廣,目前一般通行的看法是:北起今中國江蘇、沿海南下,從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西迄雲南、貴州,包括安徽、江西、湖南的一部分地區以及越南北部在內,形成一個弧形分布的態勢。

百越的種類很多,從文獻上的記載來看,堯、舜、禹時代其被劃在苗蠻集團之中,至商代初期,百越從苗蠻集團中分離出來,被稱為“漚深”、“甌”和“越漚”等。據《逸周書·王會解》所記,百越在商湯時正東有“符婁、仇州、伊慮、漚深、九夷、十蠻、越漚”,正南有“甌、鄧、桂園、損子、產裏、百濮、九日”。西周時,又出現“七閩”[4]、“於越”[5]及“楊越”。[6]春秋之時.百越進入最活躍的發展階段,及至戰國,閩越、東甌、南越、西甌、駱越則紛紛登上了曆史舞台。

就是在從夏、商、周三代到秦漢之際,賀州正是古代蒼梧人的故地。

蒼梧,一般稱為“南越”,又作“南粵”,是百越集團土著在嶺南地區的一支。

蒼梧是嶺南越人自稱的音譯。這個名稱出現得很早,在有關夏、商、周三代的古史傳說中已見其名,[7]周代的青銅器銘文中也有“倉梧”的記載。[8]《逸周書·王會解》在說到南方各支越人向商王朝進貢的事時,曾提到“倉吾翡翠”。漢代的《淮南子》說:“晉蒼梧嬈娶而美,以讓其兄”,反映了古蒼梧人的原始婚俗。同時,《史記·南越列傳》集解引《漢書音義》說:“蒼梧越中王,自命為秦王。”可見“蒼梧”是為族稱之義。

考蒼梧的地望,《史記·五帝本紀》說:“舜帝……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歸葬九嶷,是為零陵。”這表明蒼梧的方位在零陵之南。《淮南子·人間訓》也說:“舜道死蒼梧”。九嶷是零陵和蒼梧的界山,所以,後來漢武帝置蒼梧郡,也正是在零陵郡之南。可見蒼梧的地望正在桂東北、粵中、粵北地區,賀州正是古蒼梧人故地的一部分。隻是其後隨著珠江三角洲農業的迅速發展,加上交通的便利,蒼梧族的經濟中心才逐步東移番禺。而“南越”一稱。遲至漢初以趙佗所建的國號名稱出現的,是一個漢味十足的名稱。所以,依筆者之見,嶺南越人的族稱定為“蒼梧”為宜。

蒼梧作為中國古代的一個民族,其形成大體經曆了這樣一個曆史過程:公元前387年,吳起平定南方百越,把楚國的疆域向南一直擴展到了江西南部,以及湖南和廣西之間的蒼梧。這時,依據出土遺物的特點,嶺南地區可分為珠江三角洲、北江、西江、東江、韓江和瓊雷六個區域。其中,除瓊雷(即海南島和雷州半島)發展遲緩,在秦統一之後的相當一段曆史時期還保留著明顯的原始社會的特征外,其餘均是發達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經濟文化區域,分布密集,堆積範圍大,內涵文物豐富,表明大約於夏商時期,嶺南的這些部落已結成了部落聯盟,開始邁出了形成為民族的第一步。

商代末期,嶺南地區進入了青銅時代,下限為戰國,到戰國晚期已經使用鐵器,在這個時期,嶺南地區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產生了奴隸和奴隸主,進入階級社會。例如,清遠縣馬頭崗發現的春秋末至占國初期的西座墓葬,規模較大,隨葬器物計有壘、編鍾、鉦、矛、斧、铖、匕首、鏃、鑿、人首柱形器、篾刀等青銅器64件,還有夔紋方格和方格紋篾紋陶罐及礪石等。[9]鑄造精美的銅壘、成套的銅編鍾、較多的兵器及銅鉦等器物,表明墓主絕非普通南越人,而是一個奴隸主貴族,更重要的是人首銅柱形器.其形製為人首的雙耳穿孔可貫,額中黥刻形記錄,顯然是一個奴隸的形象,應用奴隸的形象做人首柱形器,隻有掌握一定權威的奴隸主貴族才能享用,所以這個墓主還非一般的奴隸主,而可能是一個“君王”。可見嶺南之地,在戰國時已經建立了一些小的王國或君國。故賈誼在《過秦論》中談到秦統一嶺南時說:“百越之君挽首係領。”因此,在清遠、肇慶、羅定等地發現的大墓,“鍾鳴鼎食”的墓主人,都可能是蒼梧君、將之類貴族的墳墓。[10]所有這些,都表明蒼梧經過春秋戰國的發展,到戰國末期,也基本完成了從部落發展為民族的曆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