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全國,征服蒼梧後,於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桂林、南海和象郡。秦末,原南海郡龍川令,後為南海郡尉的趙佗(河北真定人),乘亂以武力平定了桂林、象郡,自主為南越武王,建南越國,此即標誌著蒼梧族的統一,蒼梧族亦正式形成。
蒼梧族在南越國時期是一個奴隸製民族,曾在嶺南盛極一時,閩越、駱越、甌駱均役屬於南越國。[11]南越國從趙佗於公元前214年稱王,到漢元鼎元年(公元前114年),呂嘉敗死,南越亡,曆93年。此後,漢武帝分嶺南地區為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從此蒼梧族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其一部分逐漸被漢族同化,另一部分則在魏晉南北朝時成為俚族的部分。
俚族是由甌駱和部分蒼梧族融合發展而形成的。早在東漢初年,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記載:建武十二年(36年),“九真徼外蠻裏張遊率種人募化內屬,封為元裏君”;十六年(40年),交趾女子征側起事,“九真、日南、合浦蠻裏皆應元”。李賢注:“裏,蠻之別號,今呼為俚人。”三國時,吳人萬震作《南州異物誌》也說:“俚在廣州之南,蒼梧、鬱林、合浦、乍浦(今廣西橫縣)、高梁(今廣東陽江等地)五郡皆有之,地方數千裏。”這些地方正是秦及西漢時甌駱活動的主要地域。東漢之後,甌駱之名已極少見於史籍,可見俚族與甌駱是有直接淵源關係的。
與此同時,俚人與部分蒼梧族也有淵源關係。前麵在論述蒼梧族時已談到漢平南越後,蒼梧族作為南越國的主體民族,在漢的郡縣編製之中,一部分迅速被漢族同化了;但仍有一部分社會發展較緩慢而未被同化者,即轉化演變為俚。《宋書·蠻夷傳》雲:“廣州諸山並俚僚,種類繁多。”《南齊書·州郡誌上·廣州條》亦雲:廣州“濱際海隅,委輸交部,雖民戶不多,而俚僚猥雜”。而宋末割交、廣三郡並合浦以北地立越州,“威服俚僚”。[12]
後來俚人中的一部分經魏晉南北朝民族大同化的席卷而漢化了,但是沒有被漢化的一部分俚人,經有唐一代的發展,與部分僚人融合,開始了形成為壯族的曆史過程,及至宋代,儂智高的起義和壯族族稱“撞”的出現,標誌著壯族的形成。[13]
有意義的是,宋代桂西壯族首領智高起義就曾到過賀州[14],這就說明壯族有可能在那時候就有人留居賀州。
有趣的是,到了宋代,以“撞”命名的人竟最早出現在賀縣。《續資治通鑒》記載: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年)閏四月,嶽飛奉命率軍攻打退守賀州(今賀縣)曹成的反宋部分時,參戰的除嶽家軍的“前軍統製”張憲外,還有“撞軍統製王經”。[15]撞軍是什麼人組成的呢,據南宋淳韋占年間(1241~1252年)曾任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的李曾伯給宋理宗的《帥廣條陳五事秦》中說:“淳佑五年(1245年)亦有團結舊籍,在宜州則有土丁、民丁、保丁、義丁、義效、撞丁共九千餘人,其猗撞一項可用。”[16]可見撞軍就是宜州(今宜山)一帶的壯族。[17]更重要的是當年嶽飛剿曹成在賀縣曆史上是一件大事,曹成當時號稱擁眾十萬,[18]流竄賀州,嶽飛率領包括“撞軍”在內的十多萬軍隊,轉戰賀州數日,最後決戰於北藏嶺和桂嶺,一舉擊潰曹成的反宋部分。當時戰鬥非常激烈,部隊散失,一些人員流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從各方麵的資料來看,包括賀州在內今桂東一帶的壯族並不是土著族群,而是明代從桂西遷來的。桂西壯族向桂東的遷移與明朝政府鎮壓少數民族起義有關。這要從瑤族的遷入談起。
隋唐之時,本來主要分布於湖南的湘江、資江、沅江流域中下遊及洞庭湖一帶的瑤族,已遷徙分布在廣西東北部和廣東北部一帶。及至宋代,湖南西南部和湖南南部、廣東北部及廣西東北部等地已成為瑤族的主要分布地,廣西靜江府(治今桂林)所屬各縣和融州(今融安、融水)一帶也有瑤族居住。元明時期瑤族被迫繼續南遷,不斷深入廣西腹地,特別是明代,兩廣已成為瑤族主要的分布地區,當時廣西瑤族已占全省總人口的十分之三,有的地區高達十分之七。[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