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賀州的族群邊界與民族邊界(1)(3 / 3)

③當一個單音節詞與另一個單音節詞或詞素結合成新詞時,如果第一個音節是陽入(13)調,則第一個音節變為2l調。

④當一個雙音節詞與另一個單音節詞或詞素結合成新詞時,如果第二個音節是舒聲調,則第二個音節一律變為22調;如果第二個音節是入聲調,則第二音節一律變為21調。

——助詞聲調主要出現在結構助詞。(的)和語氣助詞。(嗎)上。

(2)詞彙方麵

——保存了一批古語詞。如箸(筷子)、麵(臉)、朝(早晨)、妗(弟媳)、畀(給)、行(走)、著(穿)、話(說)、飲(喝)、啼(哭)、睇(看)、企(站)等。

——有一批不同於普通話的詞語。

【天文、地理】熱頭(太陽)、天星(星星)。

【時令】到日(白天)、到晚(晚上)。

【農事、農具】邊挑(扁擔)、膠紙(塑料薄膜)、屎坑(廁所)。

【植物】包粟(玉米)、金瓜(南瓜)、地豆(花生)、馬蹄(荸薺)。

【動物】牛牯(公牛)、牛na詣(母牛)、雞公(公雞)、老鴉(烏鴉)。

【房屋、器具】屋(房子)、牛欄(牛棚)、灶口(廚房)、缽(大碗)。

【人品、稱謂】頭翁(丈夫)、頭婆/大娘(妻子)、契爺(幹爹)、契妣(幹媽)、唔爸/翁子(父親)、唔妣/佛子(母親)、阿舅(哥哥,妹呼兄)、阿哥(弟呼兄)、阿娘(姐姐、弟呼姐)、阿姨(姐姐,妹呼姐)、唔婆(奶奶)、唔。(爺爺)。

【身體、五官】光頭。(禿頂)、頭毛(頭發)、鼻子(鼻子)、下爬(下巴)、毛須(胡子)、屎肚(肚子)、屎窟(屁股)。

【疾病、醫療】屙屎瀉(拉肚子)、背勾(駝背)、口(啞巴)。

【衣服、穿戴】衫褲(衣裳)、踏鞋(穿鞋子)、打(拐杖)、煙筒(煙鬥)。

【飲食、起居】起身(起床)、洗涼(洗澡)、轉屋(回家)、吃朝(早飯)、吃晏(吃午飯)、吃夜(吃晚飯)、吃宵夜(吃夜宵)、吃茶/飲茶(喝茶)、飲酒(喝酒)、吃煙(抽煙)。

【紅白大事】娶頭婆(娶媳婦)。

【商業、手藝】蝕本(虧本)、豬(殺豬)。

【文化娛樂】捉(捉迷藏)、麻雀(麻將)、捉棋(下棋)。

【動作心理】打交(打架)、記倒(記住)、眼紅(嫉妒)。

【方向、位置】阿裏(裏麵)、阿外(外麵)、阿上(上麵)、阿底(下麵)、麵前(前麵)、後底(後麵)。

【人稱指代】儂/吾(我)、渠(他)、我人(我們)、渠人(他們)、你人(你們)。

【形容性狀】孬(壞)、靚(漂亮)、鬧熱(熱鬧)、邋遢(髒)、肥(胖)、吾得閑(沒空兒)。

【量詞】一筒(支)香煙、一頭(隻)雞、一頭(條)魚、一頭(條)蛇。

【虛詞】看正(剛才)、好彩(幸虧)、莫(別,不要)。

(3)語法方麵

——一部分名詞由詞幹加詞綴組成。

①前綴“阿”,加在親屬稱謂或人名前。

②前綴“大”,加在名詞前,表示一類人或動植物。

③前綴“到”,加在時間名詞前,表示一天中的幾個時段。

④後綴“兒”,加在名詞之後,主要用來表示“小”的意思。

⑤後綴“佬”,加在名詞或動賓短語之後,表示某地的人或從事某種職業的人。

——動物的性別,在動物名稱後加“公”、“牯”、“牸”字、“項”表示。有時,“牯”和也用來指人,表達一種不太尊重的感情。

——有一部分形容詞,前麵可加一個表示程度的詞素。

——時間副詞“先”放在動詞之後。

——動詞帶雙賓語時,表示物的賓語在前,表示人的賓語在後。

——人稱代詞複數在單數後加“人”表示,所有格在人稱代詞後加騶表示。

(4)語言來源

本地話源於粵方言。理由如下:

——古微母今讀m。

——與粵方言一樣,鼻音韻尾-m、-n、-η和塞音韻尾-p、-t、-k保存完好。

——與粵方言一樣,有9個調類,且對應相當整齊。

——二者保存著較為一致的古語詞,並有一批共同的方言詞。

2.鋪門話。鋪門話主要分布在賀州市鋪門鎮,八步鎮靈鳳村也有分布,使用人口約10萬。

其特點如下:

(1)語音方麵

聲母

——古全濁聲母陽平字今讀塞音時讀不送氣清音。

——分尖團。

——古奉母多數字、非母部分字今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