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麻(芝麻)、葵花子(向日葵)、馬蹄子(荸薺)、花生(花生)。
【動物】沙牛(黃牛)、雞頭(公雞)、老鼠子(老鼠)。
【房屋、器具】牛欄(牛棚)、火籠子(手爐)。
【人品、稱謂】老頭子(父親,背稱)、伯/(父親,對稱)、娘(母親,背稱)、阿嬸/阿嫂(母親,對稱)、仔(兒子)、妹子娘(女兒)。
【身體、五官】頭毛(頭發)、螺(指紋)、手指殼(指甲)。
【病痛、醫療】肚子屙(瀉肚)、藥(抓中藥)。
【衣服穿戴】口水兜(涎布)、頭棍(手杖)。
【飲食起居】吃晏(吃午飯)、吃茶/飲菜(喝菜)、吃酒/飲酒/食酒(喝酒)、吃涸(抽煙)。
【紅白大事】嫁老公(出嫁)、羞(害羞)、直了(死了)、樹頭子(棺材)。
【文化、娛樂】藏人子子(捉迷藏)、猜碼(豁拳)。
【動作、心理】打(打噴嚏)、打交子(打架)。
【形容形狀】齷齪(肮髒)、肥(胖)。
【代詞】我(我們)、你(你們)、(這個)、(這裏)、(那裏)。
【數量、量詞】一隻(匹)馬、一隻(頭)牛、一(塊)石頭、一(棵)樹。
【虛詞】啱(剛,剛才)、好彩(幸虧)。
(3)語法方麵
——詞尾“子”的使用範圍要比普通話大得多。
——有“阿”前綴和“佬”、“婆”等後綴。
——動物的性別,在動物名詞後麵加“公(子)”和“娘(子)”表示。
——人稱代詞第一、第二人稱複數在“你”、:“我”後加,這與粵方言相似,但第三人稱複數在“他”後麵加“們”,不加,這與粵方言不同。
——時間副詞“先”放在所修飾的詞語之後。
(4)語言來源
鸕鶿話與湘方言關係密切。二者有以下共同點。
——與湘方言江永話一樣,古端母多數字、知母少數字讀l。
——與湘方言雙峰話一樣,韻母有高元音化、單元音化的趨勢。
高元音化表現在果、假兩極上。
單元音化表現在蟹攝(丟失-i韻尾)、效攝(丟失-u韻尾)、流攝(丟失-u韻尾)上。
——湘方言中詞尾“子”的使用範圍要比普通話大得多,許多在普通話裏不用“子”尾的詞在湘方言裏也加上了“子”尾,例如“老鼠子”、“螞蟻子”、“八哥子”、“老鴉子”、“星子”等。鸕鶿話也是如此,如可以說“星子”、“老鼠子”、“蚊蟲子”、“掃稈子”、“番茄子”、“口水子”、“尾子”、“馬蹄子”(荸薺)等。
——湘方言表示動物性別多在動物名詞後加“公(子)”、“牯(子)”和“婆(子)”、“娘”(子),鸕鶿話在動物名詞後加“公(子)”、“娘(子)”。
因而,把鸕鶿話歸入湘方言是可行的。
另外,我們注意到,鸕鶿話與客家方言(當地有客家人分布)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即古全濁音聲母今讀塞擦音不論平仄一律讀送氣清音(不同的是客家方言塞音也讀不送氣清音)。
盡管鸕鶿話與客家方言有這個共同特點,但從整體上來說鸕鶿話與客家方言差別很大。其中以下差別是區別性的,因而把鸕鶿話歸入客家方言不恰當:客家方言上聲、去聲不分陰陽,而鸕鶿話分陰陽(與湘方言同)。韻尾方麵,客家方言有-m、-p、-t、-k韻尾,鸕鶿話隻有少量的字保留-k韻尾,沒有-m、-p、-t韻尾。
鸕鶿話與客家方言的共同點,很可能是由於鸕鶿人人口很少,在其遷徙過程中受到客家方言的影響而出現的(據發音人說,賀州市八步鎮壓良村的鸕鶿人是從桂林方向遷來的)。
(三)文化邊界
1.鋪門人的文化邊界
鋪門人與其他漢族族群的文化邊界主要表現在:
(1)節令。鋪門人主要以端午節及祖宗節而區別於其他族群。鋪門人五月初三過端午節。他們並不知道端午節的真正內涵,隻是認為在這一節日期間是必須劃龍船的。據傳,古時各族群在臨江上自下而上劃龍船,當船行到鳳鵝塘附近時,正是五月初三,後來,他們便以這一天為其既定的端午節,而外族群則是五月初五。另一大的區別是,同本地人一樣,鋪門人以十月十六為其傳統盛節,認為這一天是其祖宗的生日,要大加慶賀,這是都人、客家人、廣府人所沒有的。
(2)生活習俗。鋪門人原來用澡巾洗澡,不衝涼;而本地人、客家人、都人、廣府人等則衝涼不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