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服飾。鋪門人女子出嫁前頭上係一條紅帶;出嫁後則係青(或者藍)帶;服喪期間又改為白帶;新娘的嫁妝平時不穿,隻穿新婚三朝,然後收好,死後帶進棺材。這是其他族群所不具備的。
(4)婚姻習俗。女子臨出嫁時,要由哥哥背上花轎或背出門。這也是其他族群沒有的。
(5)建築。鋪門等本地族群房屋門上有一個窗,顏色為紅色,為“文”式;而客家入門上有兩個“虎眼”,中間是黑色,邊帶為綠色或藍色,為“武”式。
(6)喪葬。首先是語言不同。鋪門等本地族群做齋時請本地道公,用桂柳話(即西南官話)唱;客家人做齋時也請本地道公,但用客家話唱。其次是鋪門人等本地族群做喪事時棺材放在兩條長凳子上;客家人則放在地上。本地族群兩公婆都死後不能葬在一起,即不能合葬,稱之為“不葬風流地”;客家則否。
2.本地人的文化邊界
本地人與其他漢族族群的文化邊界主要表現在:
(1)節令。車田寨本地人主要過冬至節,有“冬至大過年”之說,而平安寨都人主要過三月三和五月十八;點燈寨族群則過三月三和八月十五。同為車田寨本地人,梁姓與陳姓也存在節令上的邊界。梁姓如前所述主要過冬至節;而陳姓則主要過八月初三,據說這一天是其太公生日。另外,陳姓以前還過二月二.現今過七月半,不過端午節。
(2)建築。本地人的建築邊界主要表現在與客家人之間的差異上。本地人住房房簷無“三叉”,客家人則有;本地人房屋門前無“虎眼”,客家人則有;客家人房屋門廳兩側各有一個炮眼,本地人則無。
(3)婚姻。客家人嫁女第3天,女方家人一定要去男方家“探望”,本地人則否;說親過程中,客家人多帖、多包,儀式繁雜,本地人則簡單,用嘴說說就能解決問題;客家人送親用伴娘,本地人以前用伴郎,現才改為伴娘。
(4)飲食。在本地人家,客人進門不喝茶水.隻喝粥,而客家人則相反。
3.客家人的文化邊界
三加村客家人與其他漢族族群的文化邊界主要表現在:
(1)飲食。客家人和都人飲食傳統上最大的區別就是,客家人三頓都吃幹飯,而都人一般隻有到晚上才吃幹飯。這並不是說都人比客家人窮,而是傳統習慣。現在糧食都不成問題了,但受傳統習慣的影響,許多人白天還是吃稀飯,特別是夏天的時候,更是以稀飯為主。
(2)居住。客家人與都人傳統的住房結構相差較大。客家人的房子一般是上下二進,中間有天井,是一個封閉的小係統。都人的房子一般隻是一排三間,再加上廚房、牛欄、豬圈等附加建築,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建築。隻要到村中一走,看看房屋,哪裏是客家人的村落,哪裏是都人的村落就一目了然。當然,現在新房都是小洋樓就難以區別了。
(3)姓氏。在三加村內隻要看他寫出名字。就知道他是屬哪個族群。因為曾姓全部是都人,而且隻有曾姓是講都話的,其餘的都是講客家話的。
(4)節日。都人與客家人相比,節日比較多,而且節日來客也較多。特別明顯的是,客家人不重視冬至節,而都人和本地人一樣,對冬至節十分重視,有“冬至大過年”之說,這天要大擺宴席,招待親朋好友,親戚朋友來得越多,主人家就越高興。
(5)喪葬。客家人戴的孝服短而都人的長;客家人實行二次葬,而都人是一次葬;客家人的祖宗牌位一行最多寫12個字,而都人的為17個字。
(6)婚姻。除婚姻的習俗有些不同外,客家人與都人婚姻上的不同還反映在都人的婚姻是比較開放的族際通婚,客家人則是比較封閉的族內婚。以相近的2個村子為例,蘿卜灘都人嫁入的女子族群結構為都人60%,本地人25%。客家人10%,其他5%;下糖寮嫁入的女子中則隻有1個為本地人,其餘全部是客家人。
4.八都人的文化邊界
廈良村八都人的文化邊界主要表現在:
(1)田頭立社主。八都人不僅建有土地廟供奉土地爺,舊俗還在田頭立社主,一般用石頭塑一個人頭為社。開春時上香燭,用三牲或雞蛋祭拜。
(2)生產習俗。八都人種黃瓜出名,舊時種黃瓜時在地頭點三支香,並插上草紙,播種人須戴雨帽,不得與任何人打交道、講話,種子不能讓鳥吃掉。八都人種田,可提前一天,也可推遲一天,但絕不插滿月秧,至今如此,問及為什麼有這個規矩,老人們說“天機不可泄露,自古如此。”
(3)生育。八都人小孩出生三天後報生,報生時用甜酒衝薑,生女切二片生薑,生男不切。外婆可在外孫出生12天後來看望,屆時送幾十個紅雞蛋、一隻雞,以及糯米甜酒和豬腳。八都人給小孩做滿月酒,但不做周歲。做滿月酒時外婆及吃過結婚酒的親戚、朋友都來祝賀。外婆給外孫送背帶、衣服、小被子、帽子、鞋子,謂之“從頭送到腳”。過去還要送柿餅,現在送白糖和奶粉。其他送紅包,過去一般1~2角,或1~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