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賀州的族群邊界與民族邊界(4)(3 / 3)

(4)婚姻。八都人男女訂婚後,給聘禮錢時不能給足,俗規要抽回10元或100元。新娘出嫁時要找兩個命好福好的好命婦送出嫁,不能見天,由好命婦打傘接送方行。

(5)喪葬。死者入殮後,八都人要將棺材遮蓋上,而客家人不蓋,要讓吊喪者見到亡人的臉。棺材放在堂屋中間,不分男女左右。男人死了其長輩要拿鑼鼓敲三下,然後才開始做道場,由道士帶其子女在靈堂前拜祭。蓋棺前由長輩及子女圍棺看一圈告別,然後再蓋好棺材蓋,不再打開。女的死由外家人看過才蓋棺材蓋,然後由舅或叔發白布條。八都人要由本村年紀大的命好的人來發白布條。

5.鸕鶿人的文化邊界

鸕鶿人的文化邊界主要表現在:

(1)婚俗。鸕鶿人娶媳婦入門時隻打傘、過火,不過篩;女子出嫁才過篩。

新娘、新郎一起拜堂: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對拜後一起入洞房。新郎的小妹拿凳子進去新娘才能坐下,並給小妹一個封包。新郎的小弟或小妹送茶給新娘也得一個封包。

吃了飯後鬧洞房,新娘發煙、瓜子和糖給親朋好友,眾親友吃上新娘認親茶,送紅包給新娘。

(2)喪俗。鸕鶿人請客家人做道場。在打醮過程中無“散花”,有“遊棺”,念十月懷胎經曆2個半小時,勸人為善,並把十碗米放在棺材上,唱念一段拿去一碗米。

(3)育俗。同八都人一樣12天辦滿月酒,又同客家人一樣做“百日”。

(4)節日。鸕鶿人與廣府人、客家人的節日風俗相近,過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節、冬至。

清明要拜祖。拜祖時代三牲、酒、茶、水果、香燭、燒紙錢、放炮。鸕鶿本來有4個宗祠,一房一個,“文化大革命”時被毀,現在複建了兩個。

(5)建房。鸕鶿人建房要請地理先生選日子。本村有一個地理先生叫黃亞有,1911年出生,現已88歲。

地理先生定好房屋的坐向後,在建房過程中回安門、上梁都要選日子,放炮。並書“世代昌榮”、“百子千孫”、“榮華富貴”等紅帖貼在門上和梁上。放炮時主人向在場者發封包。

(6)進新屋。鸕鶿人進新屋除一般的請客,客人送禮以示祝賀外,凡搬進新屋的東西三天內不能搬出,三天後才能掃地。

(7)青龍廟。鸕鶿村建青龍廟有一個說法,即舊時在建廟的地方發現了一條青蛇,遂建一青龍廟,以求青龍保佑風調雨順。青龍廟內立有一尊同土地爺的形象差不多的塑像,全像為青銅色。牆壁上畫了兩條龍,左邊一條為金龍,右邊一條為青龍,中間是一輪太陽。青龍廟1995年11月19日建成時曾請道士打醮開光。

6.船家的文化邊界

船家的文化邊界主要表現在:

(1)多神信仰。船家人敬神的原則是誰的威力大就敬誰,因而其信仰的神靈較多,除一般本地人信奉的盤古大王外,他們還、敬奉具有滅火威力的陳後大王,其次還有龍母娘娘等。

(2)以船為家。船家以船為家,吃、穿、住、行靠的就是一條船,一船載著全家老少,載著全部家當。

(3)入學講吉利。船家的孩子入學那天要吃煮雞蛋,並夥同蔥花、大蒜、芹菜來吃,意即上學後聰明上進,勤學、能寫、會算。

(4)喪葬風俗。船家辦喪事時孝子不能上餐台坐吃飯,每餐隻能跪在船板上吃。孝子在辦喪過程中手中必拿一條“孝棒”。若死者是母親孝棒由舅爺製作,死者若是父親則由叔伯製作。孝棒的長短視兒子平日對待父母是否孝順來決定,孝者做長一點,不孝則做短一些。故觀者視孝棒長短可見此人對長輩孝否.拿著短短的孝棒的人臉上無光,被世人所鄙視。

船家的葬身之地從無選擇,人死後船到何處即將死者葬在何處。船家沒有固定的墓地,也不知祖墳何在。他們祖上的靈魂隨著他們世代的船走水流到處飄零。死者埋葬後,一般頭七、三七、五七、七七為祭日,到時麵對死者所在方向燒些紙錢,擺點食物,水酒、燒香燭以祭。

船家辦白喪事,本族親戚或好友要前來賀白喜,祝福老人西歸。客人走時喪家以掛紅回贈。用柚子葉紮上紅紙,讓客人回到自家船上按死者性別,分男左女右掛在船頭,以避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