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賀州的族群認同與民族認同(3)(1 / 3)

據1995年5月所修的盤穀村《韋氏族譜》記載:

飲水思源,木有根,水有源,尋字追祖首為先。據回憶我們先祖始曆自來悠久,常聞先祖來自珠璣巷人,也不知是廣東、湖南、廣西的珠璣巷人,也沒有注明,還有的老前輩說,我祖姓韋是由韓姓改名姓的,因那時帝皇時代朝中韓信是個文武雙全的忠臣,那時韓信輔漢有功,封為淮陰侯,後又封為三齊皇,漢高祖忌其功高。恐日後爭皇位,因此聽信妄之言,遂害殺韓信,九族盡誅,所以凡是韓姓人全部逃荒。據前入所說,我始祖曆傅公兄弟三人,逼得逃荒,迫得將韓姓改名姓。存韓一半,我們曆傅公原有兄弟三人,為了逃荒避難,兄弟三人走到過江的一河灘上天氣已黑,就在河灘上過夜,當夜是六月初五夜。第二早正是六月初六日,因此兄弟三人當日就在此灘上分別,兄弟三個在此共同言定,我們今後分離,不管誰到東西南北,我們在此立三個石頭,作為兄弟分手之處為紀念,以後後代子孫每年過六月初六,以奉拜大江社為號記,凡以奉大江社的入都是我們兄弟三人的後代,盡管前麵所說的怎樣來曆,也愛有前人記載,也沒有老前輩人刻碑作念,但前輩順有唐、崇、之、上、望、自、宗、韋等輩的名人也沒有記載下來。我們現在隻知曆傅公,來自珠璣開往盤穀,我們在此安居樂業,曆傅公育養一子福成妻賁氏育養之子長唐明、次唐通、季唐悟,唐通、唐九二公迂居沙田鬆木村另立一支,隻有唐明公繼承在盤穀村安居立業,發展有偉大事業。古往今來,盤穀人大約有一千三百多人,把此數排到十九代的輩數,人財旺勝、生活從高,現在把公傅公發出的後裔、分房分支造成一部有係統性的族譜,遺留下後代子子孫孫、錦長流芳留念。

本譜記載欽薦公業績:

吾始祖欽薦公原籍廣東珠璣巷,約生於元朝末年。公少好習武,出類拔萃。於明初永樂年趕赴武試;忍受皇封總都。斯時,廣西世亂,公奉旨率兵數萬人桂。一路屯兵河池、南丹、宜山、慶運、荔浦、平南等地。繼而揮戈轉戰永福、陽朔、平樂、鍾山、恭城、昭平、賀縣、灌陽之間。其間,先後生下六子(源義、源通、源弟、源壽、源德、源祿),是時,公勇猛平亂,凱歌奏捷,榮封京官。

吾始祖為報效皇恩,舍家為國力偕費率子戰地為家,數十年披星戴月,含辛茹苦,誨妻教子,忠義報國,先後將六子分鎮、平樂、鍾山、永福、陽朔、恭城、賀縣、荔浦、灌陽,皇上感其忠良,饋贈佩劍,永鎮南疆。吾祖感皇恩浩蕩,暮年仍懷;老驥伏史,誌在千裏之誌。戎馬倥傯一生,壯烈殉難沙場。吾等不肖後裔為酬祖德,特書簡史入冊,以誌流芳千古耳。[20]

除盤穀村外,賀州壯族主要以南鄉為主要聚居地。由於移居年代久遠,其族源認同較為模糊,徐傑舜等在《南鄉春色》中說:

關於南鄉壯族的來源,南鄉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原來南鄉是一片古樹參天、非常荒涼的大山區。在明朝中期,因連年兵劫,百姓遭殃,民不聊生,南鄉壯族祖先有吳、覃、廖、莫、李、容、黃、羅、陳、岑、呂、蒙、蘇、何、梁、陸、程、鍾、倪、譚、徐、駱、潘、賁、賢等26姓共60人從各地逃難來到這一帶的山區,開始在深山裏打獵,種山落田。後來發現南鄉垌有較寬闊的荒原,溪水縱橫,水源充足,可以開拓良田,於是大家就從山上搬遷下來,依山傍水居住。他們開渠引水,開拓荒原,築田造地,共同開墾南鄉垌。當時條件非常惡劣,深山老林,交通閉塞,毒蛇猛獸猖獗,這時六十個人同舟共濟,結拜為兄弟,不論是何姓氏,各人的名字一律取“父”字為班輩,如吳父昃、覃父親、李父定等等。接著又推選出以吳父昃為首包括有覃父滿、覃父辣、覃父有、潘父典、覃父親、李父定、覃父工、蒙父直、韋父念、覃父井、其父道、廖父花、其父理、覃父基、韋父、梁父昔、賢父性、廖父意、梁父架、其父轉、程父選、容父房、莫父愛等24名代表為六十下山開鄉落籍的頭目,領導大家一起開發南鄉。在六十祖先下山落籍不久,為了紀念兄弟們共患難、開鄉落籍創業,他們在南鄉東西二水彙合之處,建造了開鄉大廟(又叫“大廟總祠”)。六十兄弟始祖神都立碑排列在大廟的中堂。

到了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農曆二月十八日,六十兄弟中的二十四個頭目在大廟開會,根據南鄉的山水和土地山場情況,共同商議決定,將六十兄弟分布到各處山棄定居,如和彩垌有覃父親、李父定、廖父意,回龍垌有吳父昃、容父錢等,並按地型劃定各人管轄範圍和分關界限,訂立紀書為憑,各人收執保存,永世子孫知照。這就是南鄉各姓至今還珍藏的分關書。現在已收集到的南鄉吳、覃、李、廖、容等姓人的分關書10份,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明朝成化至嘉靖百年間(1465~1566年)粵桂邊境一帶的社會動亂情況及壯族各姓遷來南鄉落籍的經過。但這些分關書或對其祖先從何處來語焉不詳,或隱諱“攀祖”,如吳姓分關書中說:“自始祖諱德傳公於明成化王在北京珠璣巷來自廣西平樂府賀縣上六裏,在盧崗、牆(象)腳居住。聞於成化二年有河池州賊黃公惡、梁公月等打劫南鄉峒,歐家人等死絕,於成化八年有排年吳文斌、龍開騎拆(招)中裏良僮田業。”[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