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祖先輩原居東魯武城。漢代王莽之亂,關內侯據。公恥事新莽,契族南遷江西廬陵、吉陽、南豐等地居住。宋政和壬辰年,悖公徙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葛藤坳石壁村。南宋末年,元虜入侵,誌誠公攜家徙南粵,居嘉應州長樂、興寧。廣新公九子良甫公傳文智公,由長樂徙河源鐵門黃田約居住。傳士旭公同舅父商福建、台灣。台灣貿易豐盛,捐官洋邊守將,葬武營,公墓地有碑。傳瑞公同父居台灣,因兵亂退居閩地漳州府龍溪縣粗石碑福寧寨。傳綱公,傳浩公,傳昆公,傳在公,傳鑫公,傳淼、英二子。英公裔孫居賀縣鵝塘新塘。淼公傳若公,因謀為欠利,徙居廣東肇慶府羅定洲東安縣連灘,生六子。六子士英公裔孫居八步小橋寨。長子尚卿公因生理不遂,於清朝順治年間由廣東遷徙廣西,始居廣西賀邑信都鄉莫埠坊勝安村。生四子。長子衍奎公,由信都遷徙賀邑八步馬鞍山居住。傳二子。長子興蘭公由八步馬鞍山遷居八步三加茅漳灘立業,為開基一世。傳二子,君仁、君義。仁公妣楊氏生四子,傳明、傳賢、傳良、傳德,衍居八步廈良、鍾山城廂等地。君義公生於乾隆己醜年十一月三十日未時,家道富庶,田莊博廣。河道裝車引水上岸,故有茅漳灘之稱。經作多樣,開辦糖業,故有糖寮之稱。”
除以上各姓外,三加村在蘇茅坪還有劉、魏二姓。這兩姓均為講長樂聲的客家人,人數不多,故未對其來源作詳細調查。
3.廈良村的族源認同
廈良村分上寨下寨,在下寨寨尾居住著一單姓自然村落,由於全村戶主都姓曾故稱其為“曾在”。如今曾在共有97戶,432人,其中男性214人.女性218人,現有勞動力253人。曾在人在當地被稱為“八都人”,因為他們講“八都話”。
曾在分新曾在、老曾屋二片,如今劃分為第一組的稱為老曾屋,二、三、四組的稱新曾在。這是根據祖上遷來此地的時間先後來稱的。曾在原來叫“新竹村”,劃撥廈良村,因單一姓曾,而改名為“曾在”。
曾在人第一代始祖叫曾貞若,原名開若,是曾氏的第六十五代子孫。貞若公原世居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祖粗石碑福寧寨,後遷居廣東肇慶府羅定州東安縣連灘。由於生活所迫於清朝順治年間由廣東省遷居到廣西省賀邑信都鄉莫埠坊勝安村安居,這就是曾氏落腳廣西的第一代始祖。到了第三代祖奎公始由信都鄉遷居到馬鞍山。祖奎公的下一代芳闌由馬鞍山遷居於茅樟灘,一直到普明公之子敬位由茅樟灘遷居到了新竹村,此為新竹村的第一代。後普明公的另一個兒子敬華原由茅樟灘遷居流浮灘,其兒子鳳寧由流浮灘也遷居到新竹村。
故曾在不過一百來年曆史,寨上人口不多.據曾金成老人說,他們這一輩小的時候村子裏才有幾十人。上輩人都說他們的祖上是因逃難來到這裏的。由於這一方土地水土不錯,離八步鎮僅一二公裏,除種稻麥外,還可種點蔬菜,養點雞鴨作為副業,久而久之人丁就興旺起來了。
位於八步鎮南2公裏臨江東岸的廈良村點燈寨,居住著一百多戶講本地話的何姓、梁姓及侯姓八都人,他們又是怎樣對自己的族源進行認同的呢?
據《八步鎮誌》等資料記載,以及點燈寨60歲以上老人口述,均認可最先到點燈寨定居起家的當屬何姓人氏,即何龍溪老太公。按何氏家譜記載,何家祖先原係湖廣珠璣巷寶慶府要華縣何家塘人氏。始祖玉堂公生二子,其長子文明公,次子文信公,後居廣東順德縣。文明公所生四子,其中次子天祿生下龍溪兒。
據何氏37代傳人何記德老先生口述。何家20世前本姓韓。明朝洪武二年,龍溪公與兄長被官兵追殺,從湖南逃至賀州。官兵殺害了兄長。一天龍溪公逃至河邊,眼見被官兵追上,隻好裝聾作啞不再往前跑,官兵下馬。問其姓甚。龍溪公搖頭晃腦手指河麵,官兵誤以為他姓何,便也沒殺他自往前去。龍溪公感謝河流救了他,而且他發現這是一塊不錯的地方。就不想再走就地住下並改姓為何。何龍溪就成了點燈寨問氏第1代始祖。何家開始隻在點燈寨搭棚開荒種地,日後娶了黃氏成家,生下二子名何庠、何序。一家人開始利用河水方便,河邊又有一個地,便養起鴨子,雖日子清貧卻也過得不錯。就這樣世代繁衍定居在此。如今60多歲的何記德先生已是點燈寨問氏始祖的第16代傳人了。
何姓之後來到點燈寨的是梁姓本地人。據梁吉祥(60歲)說,梁姓太公是與何姓太公同從湖廣珠璣巷來的。隻因梁姓太公晚到了一步。他見何太公正在點燈寨用木條圈地,梁太公生怕好地都給他占去一急之下就說以點火燃燒劃地,燒到哪,哪就是梁家田地。這樣他點燃一把火就燒起來,不僅燒著了大片沒被木條圍圈的地,就連圈好的地也被其燒占了,從如今的點燈寨中心一直燒至觀音岩前,這一片都成了梁姓田地。老實巴交的何太公見都是來自一地的逃難同鄉也不說一句話,和和睦睦的二姓人就這樣居住一地、安生養息了。直到土改前點燈寨的大部分土地都是屬於梁姓人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