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點燈寨本地人的三大姓氏中侯姓在何、梁姓之後遷入點燈寨。據侯金德老人及何記德等老人口述,侯老太公年輕時是挑著貨郎擔賣針頭線腦的生意人。由於侯太公為人忠厚老實又肯吃苦,常來常往於點燈寨,與何、梁老太公結下友好情緣,何、梁勸其不要再走南闖北了,於是就在點燈寨安居下來。
從摘錄自廣東封開縣南封區侯村侯氏族譜的侯金德老先生珍藏的族譜來看,他們的回憶是有根據的。
雖說族譜上記載粵、桂、湘等省姓侯者都是從南京珠璣巷而來.同源於江蘇省南雄府始興縣牛田村珠璣裏十七堡十八圖,因逃難流落到各地的。據點燈寨侯氏族譜載,點燈寨侯姓一世祖積聲公原居廣東封開縣南封區深範村之第十世。積聲公年輕時經商來到賀縣八步,在明朝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與點燈寨問家某人結為兄弟.何家為其介紹在點燈寨購置田地開始居住在岑髻.後遷居點燈寨內。時至今日.83歲的侯金德老先生已是點燈寨侯姓始祖傳下的第十一世傳人了。從此點燈寨問、梁、侯三姓同住一村如同兄弟般友好相處各自繁衍生息.至今仍是點燈寨的三大姓氏。
點燈寨除了三大姓氏的本地人外,先後又遷入了三戶客家人,其中黃姓客家三兄弟是其爺爺黃榮魅始遷來點燈寨的。
黃家祖上第十八世祖原居住廣東興寧治德樓中堡翰下,後來移居廣西賀縣芳林鄉鬆村,現黃家祖墳仍在芳林。黃家是芳林的一大家族而為何黃榮魁獨身來到點燈寨呢?據黃榮魁的孫媳說:黃榮魁之父即黃盛雲的太公並非太祖所生之子。太祖是較為富裕的人家,想為家族增丁添口花錢買下黃榮魁父親做兒子。但是買回的兒子長大後與父母不堪和諧,兒子認為得不到父母的愛,有意與家人另居,太祖即在鵝塘高君領買了房子給他另居。民國時期,國民黨抓壯丁到高君領,黃榮魁時下正值年輕,為了逃壯丁就跑到了點燈寨。看見點燈地方不錯,寨上人家又都對他好,就在此居住下來了,後來生下三個兒子,就是如今點燈寨的三戶黃姓客家人。
客家人人住點燈寨的時間並不長,至今不到一百年的曆史。許姓的客家人居點燈寨僅有一戶稱自家原是江西人氏,祖上從江西來到廣西後先居住在鍾山的西灣後遷到八步的鴨子寨。再從鴨子寨遷居到點燈寨。因為客家人後來到點燈寨,故都沒有自己的土地,初來時均租當地地主的地種,土改時政府作主才給客家人分了田地,從此客家人就成了點燈寨真正的主人。
由於以上原因,客家人在點燈寨的居住情況比較特殊,他們不像本地人那樣,一個大姓聚居在一起,而是各家各戶分散居住,就是黃姓三兄弟的房子也沒連在一起,都隔著幾個山坡。
許氏這一家如今主要以種菜為業,按客家習俗,年輕的媳婦(今27歲)當家作主。
黃氏客家族譜日:黃姓者,總不離南陸公之苗裔。至二十三世淵公遷居江夏之城西,即今湖北武昌府江夏縣其兒孫森森,衣冠振振。有修、德,由直、通、前等公著厥名,於九十二世侃公由江夏遷至光州,由光州始入閩,居邵武府和平縣,傳一百一十九世峭山公,生七子,公留三長子待養故裏,其餘皆擇勝地而居。
由此看來黃姓客家應出於福建。是由福建分流入廣東而下廣西入賀州的。但不論其源出何地,並擇勝地而居看來是客家人流居各處的緣由所致。
廈良寨的八都人主要有蔣、謝、李三姓,他們與平安寨的鄭姓八都人一樣,自認為其先祖來自“衡陽珠璣巷”,對此前已論述,在此不贅。
賀州各族群對族源的認同,不但體現在對族譜等傳統社會記憶上,而且還滲透到了民風民俗裏了。如點燈寨的“祖守節”便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常言道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就是點燈寨各姓、各不同族群中亦保留著自己獨特的民俗風情。但有一點十分一致的是大家都最最看重一個節日那就是“祖宗節”。說起祖宗節並非是節日,實為祖上太公的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