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在點燈寨的第一代太公墓就在點燈寨上,也就是當年他老人家開基立業年代裏放鴨子的那塊小山丘上,離何記德先生現在的住處僅200米左右。何家太祖的祭日是十月初一,於是這一天何姓男女老少都得遵照祖上規定前往太公墓地祭拜。這一天健在的老人們需作許多準備,要殺羊、宰豬。一定要有全羊、豬頭作祭,並準備好雞、菜蔬,大量的香燭,紙炮、紙錢。屆時選出一位文化較高能識文斷字的長者,寫好祭文,請來樂隊(一般都請廈良的八音隊),在祖公墓前的半圓平地上按輩分(長輩在前、晚輩在後)依次列隊,宣讀祭文後燒掉,奏樂擊鼓,司儀叫拜.子孫們按輩分下跪拜祭。祭品擺在墓前,燒上香燭紙錢、放炮。祭拜完畢就在原地支鍋燒煮、分吃。此日從早上來到墓地要到天黑才吃罷散夥。不論刮風、下雨無人不到,祭期更不可以風雨而改,因為這是祖上的條規。在墓碑上刻著呢。
在土改前祭祖用的銀子來源於祖上留下的公田積蓄,看何龍溪老太祖之墓可知。當初他留下的公田有:蒸嚐田名二中’碰田八丘;大領頭四十六丘;粉壁腳田十六丘;深水田六月;禾鷹塘底田六月;蓮塘邊二丘;頭頂村木園頭田二丘;大墳塘一口木園頭長田尾一丘。以這些田的田租用以祭祀足矣。現在已不存在公田田租之事。所以現在何氏家族在十月初一祭祖活動中的開支一般都是各家各戶集資而成。
不論什麼情況下十月初一這一天點燈寨問姓人氏都會到墓地祭祀,就是在外工作的人,沒有特殊情況也都得趕回來參加,即便是在生活最困難的歲月裏也不曾荒費這一天的祭祀。這一天大家都開開心心地在太公墓前祭奠自己的祖先。
4.船家的族源認同
居住在賀江邊以船為家、以水上作業為業的船家,現有270戶,2,530人。由於經濟、文化等的差異.其族源認同相對較為簡單。史料記載甚少。
據劉士成等老人回憶,他們中的楊姓、梁姓及林姓是他們的第六代世祖,從廣東的新興、連縣、鬱南縣、陽春縣、羅定縣等地遷來賀縣定居的。六代前是從福建遷往廣東鬱南東壩鄉.在此前的這一支人都是講“閩”話的。自第六代人來到廣東,然後從廣東遷至賀縣後開始講“白話”,如今這些人全都講“廣東白話”,僅有少數老人如劉士成老人還說得上幾句閩話了。另外有朱姓、王姓是五代前從桂林苗村等地遷來,他們中已無人知曉祖上的源流了。解放後尚有從平樂、荔浦、鍾山、富川等地的船民陸續遷來八步,形成了今天這一個八步船民族群。
5.都江村的族源認同
都江有瑤族、壯族及漢族三個民族。其中瑤族即為盤瑤、漢族有客家人、本地人、湖南人及廣府人。壯族自認是近代才從南鄉遷過來的。以壯族最集中的公螺肚(公羅肚)為例.據黃洞瑤族鄉企業辦公室吳品喜主任的父親吳家瑾介紹,建國前這裏隻有二三戶壯族,本地人是國民黨抓壯丁時從大寧搬進山來的,大部分壯族是1956年從南鄉遷來這裏的。解放後之所以有這麼多壯族遷來,是因為這裏地處深山,距大寧40公裏,離南鄉約30公裏,到黃洞要走3個鍾頭,交通不便,曆來是免稅區。直到1987年殺一頭豬仍隻需交1.75元。1987年以後又全免,1997年開始廢除免稅政策,實行每殺一頭豬收37元的政策。客家人遷來都江一般也隻有2~3代時間,主要是從本市蓮塘鎮、鍾山縣等地遷來。湖南人在都江共有4戶。其中姓屈的是從湖南祁陽來的。他的父親大約在二三十歲就來賀州做泥瓦匠,並於30年代抗戰前在賀街出生,後搬至蓮塘永慶村住,抗日戰爭時遷至都江2年後搬回湖南,1949年他父親又來都江,他和他妻子是1953年才從湖南過來。白話人最少,共4個男子,其中一個是1969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從八步鎮來到這裏插隊後留在這裏,另3個是70年代以後來此做生意遂定居於此。瑤族來此是早在明朝的事,其族源認同有待詳考。
6.盤穀村的族源認同
盤穀村的壯族有韋、覃、潘、黃等大姓,大部分認為其先祖來自珠璣巷。具體地點有待詳考。遷徙原因一是先祖為平叛戰亂率兵入桂,戰後留居桂地;二是逃荒、逃難來到盤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