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賀州漢、壯、瑤三大民族的遷徙史上,形成了瑤族最先入賀,壯族為征剿瑤民起義而人賀,漢族入賀又擠占了壯族所占的土地的惡性互動,民族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當然是不可避免的。這種互動的態勢既反映了封建時代封建統治者“以夷治夷”手段的殘酷,也反映了大漢族主義勢力對少數民族欺壓手段的卑鄙。在這種態勢下,賀州的民族關係表現出來的是不平等的關係。
1.賀州的民族關係在互動中磨合
解放後,黨和政府實行了一係列的民族平等政策,引導了賀州漢、壯、瑤三大民族的互動向良性方麵發展。解放50年半個世紀的互動,賀州壯、漢、瑤三大民族交流了文化,交流了思想和情感,溝通了心理,仍以盤穀村壯漢互動的磨合為例,昔日為漢族騙取壯族的土地而結了怨的盤穀村壯、漢兩族的後代,坐在一起一邊向我們坦蕩地講述著《盤八圍爭地》的故事,一邊向我們詳細地介紹盤穀村壯漢互動磨合的生動情況,表現得極為悠然、融洽。而我們在考察都江村時,與我們一起吃飯的都江人有瑤族、壯族、客家人,大家在席間說說笑笑,時而講普通話,時而講桂柳話,時而講客家話,時而講瑤話,彼此間稱兄道弟,直至深夜方散。
(1)漢、壯、瑤族服飾互動的磨合
早時壯族是有自己的民族服飾的,現在隻有老年婦女將原先具有壯族特色的服飾珍藏在箱底,平常已看不見有人穿戴了。據被調查對象50歲以上的人都說,以前他們小的時候還看見大人們穿過,褲子就是自織機製作的寬腳大檔長褲、白布作褲頭,男女一樣。男性穿短對襟,布扣衣服,有些穿長衫,女性衣服亦粗布對襟,不過衣服門襟及下腳邊滾繡花花邊。自20世紀50~60年代後壯族與漢族已不能從服飾上區分了,不論男女老幼都與漢族穿戴一樣,所以許多壯族人都說:“我們已經漢化了。”
瑤族的情況如何呢?現在盤穀及附近明梅村的土瑤看上去雖然保留自己的本族特色服飾。不過隻要你仔細觀察一下,他們也在悄悄地接受了一些漢族服飾文化,至少可以說受到了漢族服飾文化地衝擊了。土瑤服飾是這樣的,婦女剃光頭,戴桐木皮製作的羅鬥狀圓形帽,以白紙染成黃或綠色貼於帽的外沿,油光油亮,再用黑色畫上一條條豎線,之後糊蓋上透明的玻璃紙以保護,在陽光輝映下閃閃發光。帽頂上疊遝覆蓋10至20條對折毛巾,毛巾上用色彩書寫有情歌或字作裝飾;用紅、黃、青色3種毛線從帽頂沿兩側直捆下巴係穩。節日或參加婚禮時帽頂覆蓋的毛巾更多,並垂吊珠子十餘串。穿青布長袍,長至腳踝,無腰身,分三片,前後襟兩側開岔,直至腰帶處。無扣,用青帶束腰,束腰後成前後兩大片,前襟下端左右角折疊掖於腰帶中,形成三角形前襟。不著長褲,隻穿褲邊繡有幾何圖案的短褲衩,小腿裹毛巾,大腿裸露。現有部分女青年改穿西裝衣褲。土瑤男子一般用3至4條毛巾裹頭,參加婚禮時增至十條左右,上穿四個口袋的對襟布扣短衫,短衫長僅一尺二寸左右,隻齊肚臍,下擺肥大前翹,一藍一白搭配,白裏藍外,下穿褲管口徑1.4尺的長褲。在參加婚禮等集體活動時,胸前垂珠數十串,重達十餘斤。
但現在大凡到盤穀趕墟都可發現土瑤的服飾已隱約露出一些現代的氣息,不論男男女女的瑤胞腳上都已換上了解放鞋,有些還穿上了百貨大樓買的新式布鞋,夏天也有穿塑料涼鞋的。不時也可發現部分青年瑤妹們穿上了西裝長褲。最突出的在土瑤婦女的青布長袍裏都露出了棉毛衫衣領或五顏六色的確良襯衣領子。在盤穀墟市上開了一家門麵做小百貨生意的明梅村土瑤婦女索性一身的漢族打扮。要不是盤穀村書記作介紹哪裏認得出她是土瑤同胞呢!
民族服飾雖然有崇宗敬祖,強調禮儀倫常,求吉求利,區別身份等級,甚至可以成為某種政治觀念的載體的功能,但是服飾最重要的功能還是作為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屬於各民族獨有的心理狀態的視覺符號,從而成為表現民族自我意識的一種標誌。它往往和一個民族的曆史和文化史緊密聯係,體現著民族整體的心理和傳統,傳遞給人們的信息是強調同一民族之間的內聚性和認同心理,在這種民族標誌性層次上互動磨合到壯族與漢族已不能從服飾上加以區分,可見磨合的廣度和深度已非同一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