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賀州的族群關係與民族團結(3)(3 / 3)

都江村漢、壯、瑤民間信仰互動的磨合也十分深入、突出地表現在盤古廟上。

都江盤古王大廟本是瑤人紀念和祭祀他們的始祖神盤古大王的場所。他們一般每三年左右在農曆十至十二月間,道公擇吉日舉行“還盤王願”。舉行還盤王願時,四麵八方的信士都前來慶賀,捐錢捐物,載歌載舞,熱鬧異常。這一本來是瑤人的宗教活動,都江的其他族群都積極參與。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壯族吳家瑾收到的2張參加“還願”請柬可見一斑。同時,1998年農曆十月十六日人們為都江盤古大王廟雕刻神像及迎神轉座活動。

在都江大廟牆壁上公布的為盤古大王雕刻神像及迎神轉座建醮捐資的,瑤人、本地人、湖南人、壯人、客家人都有,總計22,004.24元,總支出20,980.89元。其中捐款最多的是一位姓盤的瑤人和一位姓鍾的本地人,都是311元,姓屈的一個湖南人捐資290元,捐作款最多的壯人是一位姓莫的,為111元。

此外,我們可以看到都江盤古大王廟本身就是一個多民族文化的綜合體。首先,其建築形式為一排三間,中廳全部敞開,這是漢族客家人的建築形式。其次,中廳正麵內牆上畫著一條黃色長龍,這是漢族傳統的崇拜對象,而非瑤人傳統的崇拜對象。再次,廟內神像中,除盤古大王神像外,還有漢族所敬奉的觀音、八仙等23位神像。

民間信仰作為民族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基石和根源,是一個民族從祖先開始創造和積累下來的民間文化財富,本來就具有特殊的固有的自發、自然、自在的民族本色,長期以來,在各民族民間保持著無法遏止的流傳趨勢,也是一個民族文化深層次的部分。賀州漢、壯、瑤族在民間信仰上互動的磨合達到如此不分彼此,共敬供奉的地步,從心理深處拉近了各民族之間的距離,這種心靈的溝通,還有什麼民族隔閡不能消除?還有什麼民族矛盾不能化解?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漢、壯、瑤民間信仰互動的磨合意義也十分重大。民族互動的磨合進入到根植和培育民族文化的民間信仰沃壤之中,又廣泛地影響和支配著各族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可見磨合的廣度和深層也真是非同一般了。

總之,賀州漢、壯、瑤族的民族關係在服飾、節日、婚姻、民間信仰等方麵的互動中的磨合,交流了文化,交流了思想和情感,消除了民族隔閡,化解民族矛盾,溝通了民族心理,從而實現並增強了民族團結。

2.賀州民族整合的主題:民族團結

法國社會人類學學家埃米爾·杜爾克姆認為,社會整合的主題是社會團結問題,即指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協調一致、結合的關係。那麼,民族整合作為社會整合的一部分,其主題也就是民族團結。

賀州的民族團結在廣西,乃至在全國都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典範,請看:

——點燈寨的本地人也與賀州各地本地人一樣接納了來自不同年代的客家人,友好居住、生活,從來也沒有發生過重大的糾紛。點燈寨可稱得上是民風純樸之地,點燈人是善良忠厚之人。他們善待客家,平等對待操不同方言的族群。何、梁、侯三姓八都人曆代相處如同兄弟一般。雖不同宗同祖,但他們共同奉一座土地廟,共敬一個土地爺。他們將祖上太公如何在初來點燈定居時的何、梁爭地而未生爭執之事,及侯姓太祖與何姓太祖結交留居點燈的故事代代相傳。教育下一代不以姓氏有別要與人為善。所以曆代以來何、梁、侯三姓家人在點燈寨是沒有發生過口角之爭的。僅在前幾年有梁家後生仔為了一點小事與侯家小兒發生爭執。侯家後生仔聯合侯姓後生一幫,揚言要消滅點燈梁姓人,侯家長輩知道了立馬怒斥眾後生,對其進行祖德,祖訓的教育。後來和好如初,沒有發生意外爭紛。

由於點燈寨地方好、人更好,雖不出什麼達官貴人,也沒有顯靈的風水之說。但在這裏生活平靜幸福,人緣和美,所以越來越受到外地人的青睞。如今點燈寨人取外地的媳婦進門越來越多了。不同民族、不同族群的姑娘都有嫁人點燈寨來的。據資料統計,解放以來就有11種不同語言的族群人嫁到了點燈寨。她們分別為:客家人61人、本地人67人、梧州人31人、廣東白話人13人、九都人34人、桂柳話人5人、壯族12人、董家話7人、瑤族2人、八都話12人、鸕鶿人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