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太多的證據表明“永昌羅馬人”之說為偽說,在這裏不一一列舉,但中國典籍中史不絕書地記載著這一區域存在一股強大的非漢族勢力,他們被冠以為虔、驪鼾、秦胡、盧水胡等稱謂,他們曾支持過董卓、馬超,曾參與建立北涼、後趙等割據政權,隋朝以後他們逐漸與當地漢民族融合。學術界對他們的血統來曆一直有分歧,較有影響的有伊朗塞族人說、希臘帕特裏亞人說,諸說都肯定他們屬於印歐人種,即白種人。
隻有蒼蒼莽莽的祁連山才知道這個神秘種族的真正來曆,才知道他們幾千年來與漢民族爭鬥、融合的每一個細節。淚與笑俱成既往,在我們眼前的宋國榮、劉開成,無論習俗、語言,乃至他們身上的質樸與浮誇,都是純中國農民式的;他們填寫有關表格時,在民族一欄上,都工工整整地寫著:漢族。[23]
例證2:河南開封市“猶太人”的磨合與整合
大約在一千年前,大批遭受迫害的猶太人背井離鄉,分頭尋找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他們當中的一支,長途跋涉,一路東進,最終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東方聖城”——中國當時的京城汴梁(今開封),從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今天,在開封生活的猶太人後裔有七八百人,他們的生活習慣與回族、漢族相差無幾。
春節前夕,羊城晚報特約記者走進古城開封,走進猶太人後裔家裏,匆匆翻開了一部開封猶太人“千年史”……
關於古代猶太人東進汴梁的途徑,學者們有三種說法。一說他們自波斯往東,經中亞細亞絲綢之路,越過蔥嶺進入中國,然後經新疆、甘肅到達中原。另一說是取道印度,循海上絲綢之路過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在中國沿海登陸,輾轉到開封。再就是“雙源”說,兩路都有。
不管從何而來,這批猶太人到達繁華的大都市汴梁時,當時的大宋皇帝(據考是北宋真宗至徽宗年間,即公元998~1125年間)十分熱情地歡迎了他們,並說:“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官府允許他們和漢族一樣,具有居住、遷徙、謀業、就學、置買土地的自由,可以保持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這使這批流浪他鄉的猶太人感受到:汴梁就是他們的“東方聖城”!
猶太民族十分善於適應環境、平衡文化差異。當他們找到了自己認為最美好的地方時,就會落地生根,頑強開拓。
起先,這批猶太人用希伯來文化維持本民族的獨立性,說希伯來語,起名用希伯來文。為了保養自己本民族的意識,他們長年念誦《摩西五經》。隨著經濟上的富有,他們在開封的鬧市區建起了一座壯麗恢宏的“一賜樂業教清真寺”。
一賜樂業教是中國古代猶太人獨有的民族宗教。他們不向他民族宣教.也不吸收別族人入教。有了清真寺.猶太人的活動步入鼎盛時期,當時的教眾有5000餘入,剛來汴時的七姓八家,也繁衍至73姓500多家。
然而,區區幾千人對於泱泱中華,畢竟是個小數字,何況他們還認為是生活在“東方聖城”呢。中華本土文化以獨有的魅力親和著這批“客人”。他們由講漢話開始,到用漢族姓名,適應漢族的民俗風情(有部分猶太人適應回族、滿族的民俗風情)。特別是儒家文化“學而優則仕”的浸潤,科學考試製度給予他們的平等,使他們中一批有誌之士不僅轉變了價值觀,而且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思想、情趣、操守融進漢文化中。也正是這批人,較早地成為中國古代猶太人中的“書香傳家”、“累代官宦”,並成為猶太民族與漢民族自然融合的促進者、帶頭人。他們率先突破“族內通婚”的藩籬,迎娶漢女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