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人類學理論視野中的“漢”民族(2)(3 / 3)

通婚帶來的結果,絕不僅僅是血緣關係的融合和體質特征上的變異,更重要的是在父係母係的潛移默化下,原有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等也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現在開封市汴京飯店供職的猶太人後裔李文君先生,寫得一手好書法,談起祖先,他說:“我們的先輩要我們記住,‘咱的祖先是猶太人’。但說心裏話,對於民族、信仰、文化的認同,我們又往往是雙重的。我們熱愛猶太民族,因為我們的血管中流著猶太民族的血液;我們也熱愛中華民族,因為我們的血管中也流著中華民族的血液。”千年來民族間的血肉融合,已使這些猶太人與中國人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骨肉之親。[24]

例證3:福建泉州市錫蘭王子後裔的磨合與整合

福建泉州的錄常巷陌裏,竟藏著錫蘭國(即今天的斯裏蘭卡)王子的後裔,他們在此開枝散葉、繁衍生息了500年!

龍年正月初三,記者來到泉州,《羊城晚報》和新華社的記者走訪了錫蘭王子後裔許世吟娥女士。

許世女士今年37歲,個性爽朗而不失恬靜,她目前在泉州經營工藝品,是位頗成功的生意人。在她身上,最頑強的家族痕跡當屬左耳郭上的一個小孔。據許世女士稱,這一小孔,隻要是王子後裔,大都一出生就長著。

許世女士的丈夫孫亞宏先生,現在泉州文物部門任職。采訪中.他笑稱:“結婚十來年,一直不知妻子有這番身世。直到前兩年,才突然被朋友們呼為‘駙馬爺’!”

五百多年的種種神秘、曲折在夫婦倆娓娓的敘述中展開——

追溯曆史,中國與錫蘭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公元4世紀末,晉孝武帝時,錫蘭就派沙門曇摩來訪。中國高僧法顯,也曾於公元5世紀初到錫蘭取經。而許世女士的祖先則是在明朝時來華的。

據考證,明天順三年(1459年),錫蘭國王派王子世利巴交由惹出使中國,王子喜愛中國的繁華,在泉州一住七年。到成化二年(1466年)錫蘭國王駕崩,王位被近水樓台的外侄繼承,錫蘭王子不得回國,便在泉州定居下來,取其名第一個字“世”為姓,還娶了一個來自阿拉伯的女子為妻。

世家在泉州置產購業、登科及第,成為泉州的一大望族,在明清兩朝頗為顯赫。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世家出了舉人世寰望,名列洛陽橋畔的蔡襄德政碑,迄今猶存;在清初,世家又出了著名舉人世拱顯,雍正年間.泉州地方官修府誌,舉鄉入宴,世拱顯入正賓席……

但降至近代,世氏家族的狀況長期不為外界所知。1985年,斯裏蘭卡致函國務院文化部外聯局亞洲處,要求中國代為尋找錫蘭王子後裔。泉州文史界千尋百覓卻一無所獲,不知其中關鍵在於——泉州這一支的世氏已改名為許世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