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吟娥告訴記者,她的曾祖的母親是世家的二女兒,因祖上多為單丁過代,到該代又僅有三女而無男丁,遂招許姓名闖的男子入贅,後世便取“許世”這一個在《百家姓》裏找不到的複姓。
許世吟娥告訴記者,她的父親打小就示以她身世之秘,並叮囑不可向外人張揚。許世吟娥年逾八旬的祖母現仍在泉州,60多年前剛結婚那年,她曾同夫婿、族人到東嶽山“世家坑”祭掃祖墳,直到抗戰時才中斷這一儀式。“文革”時,祖母因害怕所謂“海外關係”的牽連,遂將家傳文物、譜牒全部燒光。
許世氏的後裔多出洋謀生,目前分散在菲律賓和香港、台灣。許世吟娥的父母和兩個弟弟現在居住在香港,還有一個弟弟在泉州做石板材生意。
“我們家族的行事風格是退讓、隱忍。”許世吟娥說,近一百多年,天翻地覆。外界模糊了對這一家族的認識,而許世家自身也對其淵源守口如瓶,從不顯山露水。
秘密的公開是在1996年。當年,泉州考古工作者劉誌成在市郊東嶽山麓“世家坑”發現錫蘭王子墓葬群。一位學者為此撰文考證,文中順便發揮一句:“可惜世家消失一個世紀了。”許世吟娥看到此文,大為氣惱,要丈夫找到作者理論清楚。孫亞宏這才明白妻子就是當地文化工作者搜尋多年的“錫蘭王子後裔”!
記者問許世吟娥:“錫蘭王子後裔”身世公開後對個人生活有沒有影響?許世笑著搖頭。記者又問許世是否希望到斯裏蘭卡觀光,她點頭:“是的,我真想知道祖先生活過的地方是什麼樣子!”[25]
例證4:廣東鶴山市鮮卑族後裔的磨合與整合
“源”是一個在《百家姓》中都無記載的姓氏。遷居廣東鶴山市龍口鎮霄鄉村已達七百多年的源氏家族,因近年被考證為鮮卑族後裔而名噪海內外。2000年春節期間,《羊城晚報》記者探訪了這個1000多人的村莊。
據考,源氏是鮮卑族禿發部的後裔,祖上本姓禿發。南北朝時,鮮卑禿發部從呼倫貝爾大草原遷到青海,建立南涼政權,後為西秦所滅,當時的南涼王之子禿發賀投奔鮮卑拓跋部所建的北魏,魏太武帝賜其姓為“源”,意為同出鮮卑之源。宋代成淳甲戌年間,鶴山源氏祖先源潛夫由南雄珠璣巷遷居霄鄉。
霄鄉,與四鄰的村莊無甚區別。但村中的老人說,霄鄉舊稱“堅城鄉”,取意“比南涼城更堅固”,是開村始祖源潛夫按南涼國的城池狀所建。老人們猶記霄鄉村的舊時模樣:外有護城河,內有城牆環繞,設有東南西北四個門樓出入,重要的地方還設有烽火台和炮樓。63歲的源廣萬老人還能按幼時的記憶,帶我們在村中一一辨認當年的護城河及四個門樓的位置。老人感慨道:“可惜,自五六十年代後,村中的門樓、城牆等舊跡已全部被毀壞。”所幸,部分源氏舊祠堂還得以保存,留下了源氏一族源遠流長的鑒證——1867年所建的源氏大宗祠中有此對聯:“北魏同源遠南雄衍澤長”、“簪纓傳北魏事業紀西平”。80年多年前所建的近湖源公祠亦有“發源由北魏晉爵紀西平”的對聯。
在日鄉,源氏一族能舉出一連串的實例來證實自己是鮮卑人的後裔。村人們說:因鮮卑禿發氏先人曾自封為西平王,祖先禿發賀(源賀)又被北魏皇帝封為西平王,所以村人祭拜祖先的牌位大多寫著“西平××”的字樣;鮮卑族的發祥地在祖國的東北方,且霄鄉源氏亦是從東北角的東門河溯水而來,所以源氏的祠堂、祖墓都麵向東北而建……
據介紹,霄鄉源氏族人現有3000多人,大半居於香港等地,源氏族人代代出經商之才,創百年品牌“源吉林甘和茶”的源吉蓀、源文瑞父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