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人類學理論視野中的“漢”民族(3)(2 / 3)

其實,鮮卑族在中華民族的名冊中早已找不到——自拓跋鮮卑的北魏政權定鼎中原、推行漢製後,鮮卑人便開始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與漢族逐漸融合。定居廣東鶴山霄鄉已達700多年的源氏族人得知自己是鮮卑入的後裔,純因一個偶然的機緣——3年前,香港中文大學一位社會人類學教授在上課點名時,發現有一位女生姓源,便對她說:“你很可能是鮮卑人的後裔!”女學生便讓家人回鄉查找族譜,探究姓氏來曆,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散佚數十年的《源氏大宗族譜》,查知“回族受姓始於北魏……宋代成淳甲戌……由南雄珠璣巷遷居鶴邑霄鄉……”相傳的霄鄉源氏為鮮卑後裔之說,從此公諸於世。[26]

費孝通先生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27]的觀點,上述諸例與我們在賀州考察的一樣,都說明其之所以符合曆史事實,依我之見,其根本原因在於漢民族結構的多元一體,因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是建立在其“凝聚核心”漢民族的“多元一體”上的,而漢民族的“多元一體”又正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具體凸現。

三、雙重認同:漢民族的“大一統”

“多元”的漢民族為什麼能夠凝聚為“一體”?雙重認同在這裏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族群認同是對身份的確認,更是對文化價值的確認。而對身份的認同,是族群意識的凸現。一些西方人類學者總是懷疑漢民族不是一個民族,其原因一方麵有理論上的原因,如本課題導論中對民族概念和族群概念區別的分析,所造成的話語的不同,另一方麵也是對漢民族認同情況不了解所致。

確實,在漢民族中,普遍存在著對族群身份的認同,如對客家人的認同,對廣府人的認同.對平話人的認同,對上海人的認同,對北京人的認同等等。本課題組在賀州作田野考察時,幾乎所有的問卷都確認了自己的族群身份,或為廣府人,或為客家人.或為都人,或為本地人等等。

近幾年來客家學的興起,就是客家人對客家族群身份認同的一個突出表現,在客家研究的帶頭下,學術界出現了對漢族族群進行研究的新動態,有的出版社還出版了《人文中國》、《“剖析”上海人》、《“品評”廣東人》、《“說道”山東人》、《“放談”東北人》、《“批判”北京人》、《武漢人》、《天津人》、《雪球——漢民族的人類學分析》、《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等有關研究漢民族族群的書,這不能不是漢族族群身份認同的一種凸現。

但是,漢民族在認同族群身份的同時,又有對漢民族民族身份的認同,本課題組在賀州作田野考察時,幾乎所有涉及漢族的問卷在對自己的族群身份認同的同時,又都認同自己的漢族身份,從而呈現出雙重認同的態勢。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這麼多的人認同漢民族,從而形成擁有近12億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說起來話長,但在此,我們長話短說,這是因為,兩千多年來,在漢民族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對漢民族族稱的認同經曆了一個曲折交叉的曆史過程,即先後出現過“秦人”、“漢人”、“唐人”的族稱;同時,“秦人”、“漢人”、“唐人”三稱又交叉使用。“漢人”之稱在曲折、交叉發展過程中,逐步取得主流地位,元代以後才認同“漢族”為族稱。[29]所以,漢民族對民族身份的認同,雖然是政治性的,但也是在曆史上逐步確認的,它包含了相當分量的對文化價值的確認,以及對漢民族民族意識的凸現,這是一種在民族的名義下所作的民族認同。對此,我們沒有理由,也不能懷疑漢民族作為一個民族的客觀存在。正是由於對漢民族民族身份的認同具有這樣深厚的曆史基礎,所以,盡管有族群認同的存在,但卻從來也沒有構成對漢族民族認同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