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M·米德著,宋正純、吳安其,傅東起等譯:《性別與氣質》,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
[2][美]威廉·J·古德著,魏章玲譯:《家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3][美]露絲·本尼迪克特著,王煒譯:《文化模式》,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
[4][英]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人類學——人及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5][英]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著,黃正東、唐少傑譯:《文化和價值》,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6][美]斯蒂文·郝瑞著,巴莫阿依、曲木鐵西譯:《田野中的族群關係與民族認同——中國西南彝族社區考察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7]王銘銘:《山街的記憶——一個台灣社區的信仰與人生》,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8]王銘銘:《想象的異邦——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9][關]魯思·本尼迪克特著,呂萬和、熊達雲、王智新譯:《菊與刀——日本文化的類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6月第1版。
[10]林耀華:《金翼》,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12月第1版。
[11]林耀華:《義序的宗族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6月第1版。
[12](日)瀨川昌久著,錢杭譯:《族譜:華南漢族的宗族·風水·移居》,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13]項飆:《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8月第1版。[14]李維:《人格整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5]石奕龍:《應用人類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版。
[16]鍾年:《文化之路——人類學啟示錄》,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17]宋林飛:《西方社會學理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18]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19]周大鳴、喬曉勤:《現代人類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
[20]彭英明、徐傑舜:《從原始群到民族——人們共同體通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1版。
[21]羅康隆:《族際關係論》,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22]童恩正:《文化人類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23]陶立皤:《民俗學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年。
[24]鍾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25]鮑宗家:《婚俗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
P26]史鳳儀:《中國古代婚姻與家庭》,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27]黃體榮:《廣西曆史地理》,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28]張聲震主編:《壯族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29]吳永章:《瑤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30]徐傑舜、劉小春、羅樹傑:《南鄉春色——一個壯族鄉社會文化的變遷》,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31]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11版。
[32]徐迅:《民族意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33]費孝通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7月第l版。
[34]陳連開:《中華民族研究初探》,北京,知識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