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回族在我國56個民族中人居第三位,地域分布僅次於漢族,經濟文化也比較發達。作為祖國大家庭的一員,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回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祖國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對豐富中華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寶庫,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回族人民在開發祖國邊疆的事業中,在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中,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鬥爭中,也都發揮過重大的作用。

廣泛搜集並整理回族的曆史資料,對全麵深入地研究回族曆史,正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加強民族團結,調動回族人民投身祖國“四化”大業的積極性,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而且,大量回族曆史文化遺產的整理出版,對增進我國與世界伊斯蘭各國和地區之間的友誼和了解,實行對外開放,促進我國與上述國家、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有積極作用。

從學術上看,開展對回族古籍資料的收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對了解中國民族關係的發展,了解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和演變,正確理解民族和宗教的關係,特別是伊斯蘭教和我國信仰伊斯蘭教各民族的關係,探索中國伊斯蘭文化的特點,撰寫中國回族史、中國伊斯蘭教史、中國民族關係史、中國思想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等,都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中國回族曆史上的文字資料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加之在清代曆次回民大起義中散失又比較嚴重,從而給研究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和困難。為了搶救和保存回族曆史資料,寧夏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決定,在全國範圍內係統地搜集有關回族曆史的中文、阿拉伯文、波斯文以及其他各種文本的資料和碑資料,其內容包括回族曆史典籍、人物傳記、家係譜牒、文物碑刻、有代表性的伊斯蘭教研究資料、門宦教派資料以及近現代回族報刊等等。所收資料的年限,上起唐宋時期,下至1949年建國前。對這些資料,我們將進行統一編目、鑒定,然後擇其精華,分別做校勘、標點、彙編、注釋等工作,組織出版一套《中國回族古籍叢書》。

中國回族古籍的內容非常豐富,但限於我們的力量和水平,隻能一步一步地分階段進行整理和出版。

在為這套叢書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甘肅省圖書館曆史文獻部、西北民族學院圖書館、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蘭州大學圖書館、上海市伊斯蘭教協會、北京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民族文化宮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資料室、寧夏圖書館、寧夏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協助;許多關心和從事回族及中國伊斯蘭教研究工作的同誌,包括我區許多黨政領導同誌,也對這項工作提供了不少寶貴意見和實際幫助;特別是寧夏社會科學院、寧夏人民出版社和寧夏回族自治區財政廳,對這套叢書的編選、整理和出版發行提供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援。在此,我們向上述單位和同誌表示衷心的感謝。

寧夏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

王正偉

200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