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序(1 / 2)

回族是祖國統一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了解回族的曆史文化,對增進民族團結,促進回族聚居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推動西部大開發進程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由於在曆代官方文書或私家著述中對回族的記載都十分缺乏,因此散見於全國各地的涉及回族內容的碑記,憑借其對回族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教育、代表人物、宗教生活、倫理道德、風俗習慣、族際關係和重大事件的具體記述或刻畫,堪稱一部刻在“石頭上的曆史”而彌足珍貴。盡管從總體上看回族碑記的內容缺乏體係,水準不一,但其分布麵廣,數量眾多,跨時長久,題材廣泛,有不少碑石記述詳盡且特色鮮明。

20世紀初以來,國內外學術界對回族碑記進行過一係列點校、辨偽與研究,發表過一些重要論著,如白壽彝的《跋〈重建懷聖寺記〉》與《跋吳鑒〈清淨寺記〉》,吳文良編撰的《泉州宗教石刻》,陳達生編撰的《泉州伊斯蘭教石刻》,中元秀等人編撰的《廣州伊斯蘭教古跡研究》,張思溫編撰的《積石錄》,答振益與安永漢編撰的《中國南方回族碑刻匾聯選編》等。此外,著名伊斯蘭教史學者李興華、馮今源也正在各自開展相關碑石的收集、編選與研究工作。

鑒於上述原因和受到類似啟發,根據國務院辦發(1984)30號文件“關於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要加強協作,跨省、區的民族古籍整理工作,應經協商,由條件較好的省、區牽頭”精神而成立並隨後擴大到18個省、市、自治區的“回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協作小組”,在1996年於西寧召開的第五次協作工作會議上,具體提出了收集整理回族碑記、匾額並予以出版的協作任務。經過有關省、市、自治區古籍辦公室及一些熱心人士四年來的共同努力,已選編出有代表性的回族碑記440篇,內容涉及27個省、市、自治區。同時,又選編出一批回族匾額楹聯,作為回族碑記的附錄。

就已經入選的回族碑記來看,內容包括十個方麵:一、創建重建維修清真寺碑記;二、聖旨敕諭碑記;三、教義教旨教理教史碑記;四、功德紀念碑記;五、捐資助學碑記;六、禁約議約契約告示碑記;七、建立社團及述事抒懷碑記;八、人物碑記;九、族規教爭教案碑記;十、回民墓地碑記。

為了幫助讀者了解上述回族碑記的社會或曆史背景,需要說明下述幾個問題:

一、所收錄的碑記,在時間方麵,原則上以元代為上限,以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下限。有少數碑記的題錄時間雖為唐代,但學術界普遍存有異議,認為係明代托建(如西安化覺巷清真寺王供碑),本書亦采納學術界大多數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