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行的人尊敬賢人,也寬容一般的人;鼓勵賢能的人,也同情沒有能力的人。

泰山不讓礫石,江海不辭小流,可以成其大也。

——漢·韓嬰《韓詩外傳》

泰山不拒絕小石塊,江海不拒絕小溪流,因此才成為高山大海。

記人之功,忘人之過,宣為君子者也。

——漢·班固《漢書·陳湯傳》

記住別人的好處,忘掉別人的壞處,這才是有道德修養的人。

天稱其高者,以無不覆;地稱其廣者,以無不載;日月稱其明者,以無不照;江海稱其大者,以無不容。

——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

天之所以稱為高,是由於它無所不覆蓋;地之所以稱為廣,是由於它無所不承載;日月之所以稱為明,是由於它無所不照耀;江海之所以稱為大,是由於它無所不容納。

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顏回》

不忘記過去的恩德,也不思念過去的私怨。

君子攻其惡,無攻人之惡。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顏回》

道德高尚的人應該毫不留情地揭發自身的過失,但對別人的過失則應該采取寬容的態度。

君子不求備於一人。

——晉·陳壽《三國誌·吳書·諸葛恪傳》

道德高尚的人對人不求全責備。

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晉·陳壽《三國誌·蜀書·秦宓傳》

牢記別人的好處,忘記別人的過失。

庸猥之徒,器小誌近。

——晉·葛洪《抱樸子·百裏》

庸俗猥瑣的人,必然是器量狹小胸無大誌的人。

明者舉大略細,不忮不求。

——晉·葛洪《抱樸子·接疏》

精明的人隻掌握大事,不計較小事,不忌恨他人,不求全責備。

滄海滉漾,不以含垢累其無涯之廣。

——晉·葛洪《抱樸子·博喻》

茫茫的大海,不會因為裏麵含有髒東西而影響它的廣大。比喻不要求全責備。

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別人有做不到的地方,可以寬恕。

以小人之慮,度君子之心。

——庸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

用小人的方法去考慮揣度君子的心思。

建大事者,不忌小怨。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岑彭傳》

做大事的人不顧忌小的怨恨。

寬小過,總大綱。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班超傳》

寬容小的過失,掌握總綱大事。

士有忍死之辱,必有就事之計。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第五鍾離宋寒列傳》人能夠忍受死亡的恥辱,必定有能夠勝任大事的謀略。

不癡不聾,不成姑公。

——南朝·梁·沈約《宋書·庾登之傳附庾炳之》不癡呆不耳聾的時候,做不成公婆。比喻應胸襟廣闊。

小不忍,致大災。

——隋·王通《文中子·問易》

小事不忍耐,就會招來大禍。

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

——隋·王通《文中子·魏相》

不求全責備他人的缺點,不強求他人做不能做到的事,不為難他人做不喜歡做的事。

無辯息謗,無爭止怨。

——隋·王通《文中子·問易》

對待誹謗不要去辯解,誹謗就會自然平息。

不樂聞人過失。

——唐·李延壽《南史·齊豫章王嶷傳》

不以聽別人的過失為快樂。

聞毀勿戚戚,聞譽勿欣欣。

——唐·白居易《續座右銘》

聽到毀謗不要悲傷,聽到讚揚也不要得意。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唐·白居易《對酒》

在蝸牛角上有什麼可相爭呢,生命就如同火花一樣短暫。比喻人生在世不要斤斤計較。

騰口方成痏,吹毛遂得疵。

——唐·白居易《代書一百韻寄微之》

謠言一傳開,沒有病的人也會被認為全身長滿疥瘡;如果故意挑毛病,總會找到的。

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唐·韓愈《原毀》

對待他人寬容,對待自己嚴格。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唐·韓愈《原毀》

懶惰的人自己不願修養進步,好忌妒的人害怕別人修養進步超過自己。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唐·韓愈《原毀》

古代的君子,責備自己既嚴格又全麵,對待別人寬容而要求很少。嚴格而又全麵,因此自己不懶惰;寬容而又很少,因此別人樂意做好事。

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唐·柳宗元《罵屍蟲文》

嫉妒他人的才能,慶幸他人的過失。比喻心胸狹窄。

記人之長,忘人之短。

——唐·張九齡《敕渤海王大武藝書》

牢記住他人的長處,忘記他人的短處。

忍辱至三公。

——唐·房玄齡《晉書·杜有道妻嚴氏傳》

能忍辱負重之人,才有機會到達三公的高位。

小忿不忍,延起大患;不罪不寬,迫成大禍。

——唐·張說《並州論邊事表》

小的忿怒不加以忍讓,就要發展為大的禍患;小的過失不加以寬容,就要逼迫成大的禍亂。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

——唐·釋貫休《續姚梁公座右銘並序》

看見別人有收獲,如同自己有收獲一樣。

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宋·蘇軾《賈誼論》

品德高尚的人要想達到遠大的目標,就必須等待時機;成就巨大,就必須能寬容忍耐。

慎勿怨謗讒,乃我得道資。

——宋·蘇軾《韓退之孟郊墓銘》

對於誹謗讒言並不怨恨,由於它可以有助於我求得真理。

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裴行儉傳》

人們要想實現遠大理想,首先要有器量和見識,其次才是文化素質。

君子之於人也,樂成其美而不求其備。

——宋·歐陽修等《新五代史·死事傳序》

君子對待他人,喜歡發掘其優點而不求全責備。

寧耐之意,以剛遇險時節如此,隻當寧耐以待之。

——宋·朱熹《朱子全書·易》

忍耐的意思,就是當剛強碰到艱險時,暫時忍讓一下來對待它。

毀生於嫉,嫉生於不勝。

——宋·王安石《讀江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