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曆法·節氣(4)(1 / 3)

天壇,它是“圜丘”和“祈年”兩壇的總稱。其主要建築在壇內,即“圜丘壇”在南,“祈穀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尤其是北麵“祈穀壇”的“祈年殿”建築,格外典型,同時亦格外引人入勝。建造宮殿的藝術大師們,將“祈年殿”建築的設計構思,同“天圓地方”和“天有九重”及“天數”說,以及與我國獨創的農業“二十四節氣”密切相結合。根據古老的“天圓地方”之說,建築大師們將“祈年殿”建築成為圓形,以示象征天。由於自古流傳下來認為是“積陽為天,天有九重”;而“九九”這二數字的概念,古時又是代表“天數”;所以建築大師們將“祈年殿”結構的高度,設計並建築成為九丈九,以示象征天有九重。而“祈年殿”內中央有四根大圓柱子,以示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但為何將殿內中層和外層設計建築成兩排柱子各有十二根呢?殿內中層的十二根柱子,以示象征一年有十二個月;殿內外層的十二根柱子,以示象征每天的十二個時辰一一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那麼每月有三十天,怎樣象征表示呢?建築大師們亦想出了恰到好處的辦法,就是將“祈年殿”的殿頂建築成為周長三十丈,以示象征一個月三十天。然而更巧的是:將殿內中層和外層兩排柱子加起來,恰好是二十四根,它又以示象征一年春夏秋冬的“二十四節氣”。

由於祭天的活動由來已久,曆代形成了一套複雜的製度。以前,在霜降節氣時祭天,明清時代日期有了變動,將每年的冬至節作為舉行祭天典禮的日期。

祭天前,皇帝要齋戒三天,住在天壇的齋宮裏。齋宮外麵有一座石亭,裏麵有一手持戒牌的銅人,是為了提醒皇帝到這裏是來齋戒的。

地壇公園在安定門外大街路東、二環路雍和宮橋以北;總麵積43公頃。前身足明清兩朝皇帝祭地的場所。

祭地是古代禮製的主要內容之一,《周禮》中就有“夏至日祭地於澤中方丘”的記載,自西漢末在長安城北郊那祭地之壇,曆代都城都建有祭地之壇。金海陵王天德年間始在中都城通玄門外建北郊方丘,夏至日祭皇地祗。明成祖遷都北京時遵循天地合祀的祖製在南郊建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更定祀典,實行天地分祀,在北郊另建專用以祭地的方澤壇。嘉靖十三年(1534年)方澤壇改稱地壇。清朝多次對地壇擴充改建,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形成現在的形製。

地壇的布局以北向為上,與傳統布局方式相反。由兩重正方形壇牆環繞,分成內壇和外壇,正門在西側,朝向安定門外大街。主要建築有方澤壇、皇祗室和齋宮,還有神庫、宰牲亭、鍾樓、神馬圈等附屬建築,其中鍾樓已無存。

方澤壇是地壇的主體建築,坐南朝北,兩層,平麵正方形,壇麵墁石為正方形石塊。壇立麵包砌黃琉璃磚,四麵各八級台階,下層東西兩側設五嶽、五鎮、五陵山、四海、四瀆石座。壇四周有水渠環繞,名為方澤,祭前由暗溝引水注於澤中。方澤壇下層邊長35米,兩層總高2.53米。北京諸壇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多為方形,方澤壇是其中最高、邊長最長的一座。壇以外有兩重正方形圍牆,牆頂覆黃琉璃瓦,四麵各有白石欞星門。方澤壇的形製以古代宇宙觀為依據:正方形平麵象征“天圓地方”,坐南朝北的布局和壇麵墁石按六八陰數鋪成象征“地為陰”,黃琉璃磚瓦“地謂之黃”,以水渠環繞是附會“祭地於澤中方丘”的古代製度。

皇祗室在方澤壇正南,坐南朝北,麵闊五間,屋頂覆黃琉璃瓦。平時皇地祗神位供奉於此,祭祀時才移到方澤壇上。皇祗室內簷彩畫是清乾隆年間原物,為最高等級的和璽彩畫,全部以鳳為題材,這種做法在現存古建築中十分罕見。

方澤壇西北有齋宮,東向,正殿七間,南北配殿各七間,配殿後守衛房各七間。東有內宮門三間。其外有宮牆一道,正門一間。大祀的前一天,皇帝齋宿於此。

“夏至”祭地每年一到夏季農曆五月“夏至”祭地。一般說來,皆由皇帝親祭。如果出現皇帝不能親祭時,亦要由親王和大臣代祭。如乾隆皇帝作親王時,就曾經代表雍正皇帝進行過兩次祭地的活動。

祭地的行祭禮在“祭台”上層壇的南麵,正位為皇地祗,配位為先皇的神主;在“祭台”下層的東邊,為“五嶽”和“四海神位”,西邊為“五鎮”、“四瀆神位”。上下層的各神位,皆各覆以三層明黃色幄幔。

祭禮,在日出前舉行每年在“夏至”日出前舉行祭禮。此時,祭台燈火通明,香煙嫋嫋,在古樂聲中,身穿祭服的皇帝,在神位前上香,行三跪九拜禮,同時還要獻帛、獻爵、進俎,直到最後埋完祭品,祭地的祭祀活動儀式才宣告結束。

朝會與冬至節

“朝”和“會”,原為不同含義的兩個字。“朝”,為古代諸侯見天子、臣見君,以及子見父母,皆通稱為“朝”。“會”,如會見、聚會、聚合等。此二宇,逐漸被人們合在一起使用,使“朝會”的內容含義成為顯示封建皇權尊嚴的一種禮儀活動形式。如清代,每逢皇帝即位、大婚、冊立皇後和每年元旦、冬至、萬壽節(皇帝生日)等,皇帝都要親臨“金鑾殿”(即今北京故宮內的“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及外國使臣的朝賀。

為什麼封建朝廷將“冬至節”亦列入“朝會”大典,為什麼這樣重視“冬至節”呢?

古時,將“冬至”稱為“日南至”,最突出的特征是:白晝最短,黑夜最長。所以,人們將冬至又別稱為“短至”。但古時,人們亦有取“冬至”這天為白晝開始延長之意,故將“冬至”又別稱為“長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