螻蛄鳴和蚯蚓出 每年從夏季開始,農作物普遍開始進人生長旺盛的時期,在農業生產田間管理上來說,最忌出現農業害蟲,損壞或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而農業害蟲中的螻蛄,農家俗名為“土狗子”,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比較典型,即每年一到“立夏”節氣,就會出現“螻蛄鳴”的現象。所以,螻蛄這種害蟲,與別的“知時蟲”一樣,亦被列入七十二候,作為“立夏”節氣一候的候應,概括叫做“螻蛄鳴”,以示提醒人們在農業生產田間管理上,需要注意防止及消滅農業害蟲。
蚯蚓,又稱為“地龍”,或俗稱“曲蟺”。它主要是以帶有機物的土壤為食。對於改良土壤,有重要作用,亦可做家禽或魚類的食餌。中醫學上,將蚯蚓全蟲入藥,其性寒、味鹹,功能清熱、定驚、利尿。蚯蚓對節氣規律性的反映,亦比較典型,即每年一到“立夏”節氣,因天氣開始漸漸炎熱,地溫亦隨之漸漸升高,生長在泥土中的蚯蚓,便開始從土壤中鑽到地麵上來。所以,蚯蚓亦被列入七十二候,作為“立夏”節氣二候的候應,概括叫做“蚯蚓出”。
螳螂生和蜩始鳴 每年一到夏季農曆五月“芒種”節氣,正值麥類有芒農作物成熟季節,即進入夏收夏種大忙季節。此時,農業生產上,最忌出現農業害蟲。昆蟲中的螳螂,以捕捉害蟲為食,故為益蟲。而“螳螂”的出現,正值“芒種”夏收夏種大忙季節,有助於農業生產消滅害蟲,所以,它亦被選列入七十二候,作為夏季“芒種”節氣一候的候應,概括名曰“螳螂生。”
蜩,也是一種昆蟲,人們對它的認識,亦比較早,如《詩經·豳風·七月》裏記載: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蜩,亦稱“蟬”,俗名為“知了”。“雄者能鳴,雌者無聲,鳴於夏者日蜩。”自古始,蜩這種昆蟲,對自然氣候規律性變化的反映,亦比較典型,即每年一到“夏至”節氣,就會出現“知了鳴”,所以,將它概括為“蜩始嗚”,作為“夏至”節氣二候的候應。
蟋蟀居壁蟋蟀這種昆蟲有生活習性比較突出的特征,如古籍《禮記·注》裏,做了觀察記載:它“生土中,此時[指農曆七月]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農曆]七月[中旬]則遠飛而在野矣”。
每年農曆七月的兩個節氣,前者為“小暑”。此時,蟋蟀雖然“羽翼稍成”,但它仍然“居穴之壁”。所以,蟋蟀亦被列入七十二候,作為農曆七月“小暑”節氣二候的候應,概括名曰“蟋蟀居壁”。
腐草為螢 “螢”,古時名為“丹良”、“丹鳥”、“夜光”、“霄燭”等,即今俗稱的“螢火蟲”。這種昆蟲,體長約10毫米,雌蟲發光器生在腹部第七節,雄蟲在第六和第七節。它所以能夠發光,因它具有發光器,即發光的機理是由於呼吸時使被稱為“熒光素”的發光物質氧化所致。每年一到“大暑”節氣,這種昆蟲,在腐草叢中就會出現。所以,它與別的“知時蟲”一樣,亦被列入七十二候,作為“大暑”節氣一候的候應,概括叫做“腐草為螢”。
寒蟬鳴俗名“知了”,昆蟲學名為“蟬”,亦稱“蜩”。是昆蟲中的一種,名曰為“寒蟬”,或曰“寒蜩”、“寒螿”。人們對這種昆蟲的認識,亦比較早,如古籍《爾雅》裏記載:“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禮記·月令》裏記載:“[孟秋之月,即農曆七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所以,“寒蟬”與“蜩”一樣,亦被列入七十二候,作為“立秋”節氣三候的候應,概括稱之為“寒蟬鳴”。
“知時植物”
桃始華和桐始華花卉曆來為人們所喜愛。每年一到農曆三四月間,正值桃花、櫻花、海棠、杜鵑、牡丹等盛開的季節。花卉中的桃花,雖然沒有牡丹那樣名貴,但它對自然氣候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比較典型,即每年一到“驚蟄”節氣始開花。所以,它被列入七十二候,人們將它對節氣的反映,概括名曰為“桃始華”,作為“驚蟄”節氣一候的候應。
植物中的桐樹,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比植物中的桃樹,更為突出,即每年一到“清明”節氣,它不僅是始開花,而且有趣的是:據古書《月令氣候圖說》裏記載:“桐木知日月,閏年一枝生十三葉。”(平年一枝生十二葉)所以,它亦被列入七十二候,作為“清明”節氣一候的候應,概括名曰為“桐始華”。
萍始生和蘼草死萍,植物名,即“浮萍”,亦別稱為“青萍”。大地上的百草,雖然繁多複雜,但人們在長期農業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漸認識到浮萍與眾草格外不一樣,它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比較典型,即每年一到“穀雨”節氣,它生長成熟,並浮生在水麵,兩麵均為綠色。所以,它被列入七十二候,作為“穀雨”節氣一候的候應,概括叫做“萍始生”。
蘼,即“蘼蕪”,草名,亦名為“蘄苣”、“江蘺”。這種草它與“浮萍”一樣,亦是與眾草格外不一樣,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亦比較典型,一般的草,每年一到夏季“小滿”節氣,正值生長繁茂的時期,而“蘼蕪”這種草則恰恰相反,每年一到夏季“小滿”節氣,卻開始漸漸死亡。所以,這種草被列入七十二候,作為夏季“小滿”節氣二候的候應,概括叫做“蘼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