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種辣椒是意大利的辣椒(不辣的)。所以,明珂在他的書裏麵是做得最好的,我們所謂的族群的概念,是一個正在進行的觀念,羌族就是那樣。中國的每一個族都有這樣的問題存在。明珂的書把“民族”都打破了。這每一個概念——民族都有各種不同的東西,我們怎樣考慮?從社會的、記憶的、文化的角度考慮,角度很多。所以我們談,要目的明確,大家都在這個題目當中談。談完了可以弄一個東西出來,要不然五光十色。
六、比較和記憶
徐新建:我也覺得有兩個話題,不談可能會漏掉。一個是王先生的很好的話題:區分和比較。一個是明珂的,我們談到區分、記憶。
梁樞:我先插一句:到現在為止,我發現有兩個東西不變,就是剛才鄧啟耀說的。一個是必須得吃,不管吃什麼都得吃。一個是剛才你們說的,從王先生那裏,說誇耀是為了區分,區分是為了分割社會資源。好像區分是永恒的。
徐新建:那不一定,看你怎麼看。我們還可以談談關於區分的評價和解讀。關於“區分”還不夠,我覺得我們還有一種無意識的強調和別的忽略。剛才王先生講川菜,我覺得都市的菜係在混淆,完全是大雜燴。但是到周邊去,去農家樂等地方,那些老百姓講得出多少“餐館”、“廚師”或“菜係”啊?他知道的就是父輩的傳承;用的就是自己熟悉的原材料:後山養的豬,前院種的菜,也不知道什麼是“轉基因”。這些人在存留和保護的是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因此需要關注現在正在被忽略的“社會階層”。如不注意,許多重要的東西將會流失,這是其一。其二,這次會上有人提到“七十而吃肉”,實際上已涉及到了年齡的階層。這有幾層含義:一是生物學的含義,不同年齡段的食品是不一樣的。同樣的食品對不同的年齡段意味著的功能都不一樣。這是……
彭兆榮:譬如說“偉哥”是拿給中老年男人吃的。
徐新建:現在還沒有提到性別的問題。所以我們區分的邊界是不是過度地強調族群、國家、地緣,而忽略其他的同樣存在的邊界和區分呢?這倒是要提出考慮的。另一個,剛才王先生提到的,在文化的基本要素上講“衣食住行”或“生老病死”,包括建築在內,裏麵有一個關於“食品”這個符號跟其他符號的差別問題。比如說,如果其他相對穩定的話,食品是流動的。我們可能會把“衣食住行”當作固定的特質來談——“中華民族的衣食住行”。但是談“食”就危險。因為“食”可能作為可以傳播的,可以影響、借鑒、模仿的,跟“衣”、“住”不一樣。這裏麵還可以討論。因為是暫時的。為什麼“食”可以流動,其他東西相對穩定?我覺得原因可能是社會學上的。可能“衣食住行”在根本上都是流動的,隻不過在表現上有的流動性強,有的流動性弱。這個符號性本身的問題還提到了“禮”。比如服裝可以流動,你既不可隨心所欲,也無法任意阻擋。而且從都市到農村,從漢族到其他民族,這個服裝在流動,所謂“流動”就是邊界的消解。
與此相似,口味的流動也是如此;建築亦然。你看許多被視為珍品的老建築哪裏還容易見到?人的住房已經很少有獨特性了。旅館是標準化的,學校是標準化的,哪裏還有什麼特點?川大保留了兩棟以前設計的老房子,被罵不實用——大屋頂。所以這裏麵的問題——接著王先生的話題——是不是這些文化要素都是同樣的,或者不同,為什麼?那麼食物作為一種基本的文化符號,在不同的族群、地區裏麵扮演的角色可能也會不同。
七、吃什麼和怎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