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用人,也注意五湖四海,聲明“用人之道,官紳並重,江楚並用”。故他的幕僚中,就籍貫言,八十九人中,湖南籍二十一人,占最多;江蘇籍十七人,占第二位;安徽籍十六人,占第三位;浙江籍十人,占第四位;其餘四川、貴州、廣東、湖北、江西諸省無不有人入幕。其人員分布,共達九省。就出身言,上至進士、舉人,下至諸生、布衣,等級不一,均為座上之客。就人緣言,既有曾國藩的同窗同年、鄉親故舊,也有曾國藩的門生弟子,還有一些則“識拔於風塵”。就特長或職業而言,突破了古代幕府中的慕僚多為辦理文書、刑名、錢糧軍人員的“實務性”框子,更多出謀劃策、從容諷議、招勇領軍、指點州牧的政務性人員。此外,“凡法律、算學、天文、機器等專門家,無不畢集”。而且,“於軍旅、吏治外,別有二派:曰道學,曰名士。道學派為何慎修、程鴻詔、塗宗瀛、倪文蔚、甘紹盤、方某諸人;名士派為莫友芝、張裕釗、李鴻裔諸人”。“時文正幕中,有三聖七賢之目,皆一時宋學宿儒。文正震其名,悉羅致之。”由於曾國藩首倡洋務,一批洋務派官吏最先孕育於曾氏幕府,如李鴻章、左宗棠以及後來接辦福州船政局的沈葆楨、致力於近代海軍的丁汝昌等;一些外交人員,如先後出使英、法、比、意的大使薛福成,出使英國的公使郭嵩燾,出使西班牙、德國的參讚黎庶昌,都曾是曾氏幕府中的重要人物;一些科學技術人員,如李善蘭、華蘅芳、徐壽、徐建寅,也被延入曾氏幕府。這些,鮮明地體現著曾國藩對幕府製度因時變革的時代意識。
曾氏幕府由於人數眾多,範圍廣泛,加上曾國藩本人知人善任,故“幾於舉全國人才之精華,彙集於此”。它被譽為清中葉後人才的淵藪,殆不為過。
3.衡才
——凡人才高下,視其誌趣
原文
喜譽惡毀之人,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於此關打不破,則一切學問才智,實足以欺世盜名。方今天下大亂,人懷苟且之心,出範圍之外,無過而問焉者。吾輩當立準繩,自為守之,並約同誌共守之,無使吾心之賊,破吾心之牆子。
——引自《曾丈正公全集》
解讀
喜歡被人稱讚,厭惡被人詆毀的人,就是具有庸俗小人患得患失的思想的人。如果這一關勘不破,那麼一切學問、才智,就都隻是用來欺世盜名的。當今天下大亂,人人都懷有得過且過的心理,事不關己,則不予過問。我們應當立個標準,自己遵循,並且聯合誌同道合的人共同遵守,千萬不要讓心中不好的想法,破壞了心中的堤壩。
原文
君子有高世獨立之誌,而不與人以易窺,有藐萬乘、卻三軍之氣,而未嚐輕於一發。君子欲有所樹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於胸懷坦夷,其效在於身體康健。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將此心放得實,養得靈,有活潑潑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則身體雖有外感,必不至於內傷。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君子有遠大獨立的誌向,而不會讓世人輕易地看出。有藐視帝王、退卻三軍的勇氣,卻從不輕易顯示。君子如果想要有所建樹,就必須從默默地不讓別人知道自己開始做起。古人在遭遇困難憂慮的時候,正是他的品德修養進步之時,其功表現在胸懷坦蕩,其效驗表現在身體健康。聖賢之所以成為聖賢,佛家之所以成佛,其關鍵都在於遭受大的磨難挫折的時候,把心放得實,養得靈,有活潑樂觀的心胸,有坦蕩的襟懷,即使身體受了外部傷害,也不至於傷到身體內部。
原文
士人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誌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士人第一要有誌氣,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恒心。有誌氣,就不會甘心為下流;有見識,就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所獲就自滿;有恒心,就肯定沒有辦不到的事。三個方麵,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