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識人之道(11)(2 / 3)

湘軍諸將正因為在曾國藩的嚴格教誨下,“雖離曾國藩遠去,皆遵守約束不變”,這也符合曾國藩治軍的特點。因為曾國藩在湘軍中把封建倫理觀念同尊卑等級觀念結合起來,將軍法、軍規同家法、家規結合起來,用父子、兄弟、師生、朋友等親友關係來掩飾、調劑、補充上下尊卑關係,以減少內部的摩擦與抵觸,使下級與士兵樂於尊重官長、服從官長,為官長賣命。

5.忠義

——忠義之將,可橫行天下

原文

無兵不足深憂,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去下,往往抑鬱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貪饕退縮者,果驤首而上騰,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為浩歎者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沒有兵不值得深深地憂慮,沒有軍餉也不值得痛哭。隻是我舉目望這世界,想找一見利不爭先、赴義惟恐落後、忠心耿耿的人,卻不能很快找到;即使能幸而找到一個,卻又因屈居低位,鬱鬱不得誌,最終因為遭受挫折而離去,並因此而死。而貪婪退縮的人,卻能飛黃騰達,享受榮華富貴和美名,並且健康長壽,這真是令人深深歎息的事情。

原文

今日百廢莫舉,千瘡並潰,無可收拾。獨賴此耿耿精忠之寸衰,興斯民相對於骨嶽血淵之中,冀其塞絕橫流之人欲,以挽回厭亂之天心,庶幾萬一有補。不然,但就時局而論之,則滔滔者吾不知其所底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目前百廢待興,千瘡已經潰爛,無法收拾。隻有依賴自己的耿耿忠心,發動廣大人民麵對這骨山血淵,期望著以此塞絕橫流的人欲,挽回厭倦混亂的天心,或許還有彌補的可能性。否則的話,僅就現在的局勢而論,還不知要亂到什麼時候才是盡頭呢!

詳解

古人雲:臣待君以忠,君待臣以義。達忠義二字曆來是密不可分的。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在君主與軍隊統帥、主帥與部帥之間,如果缺乏了這個忠義,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但是,在對這忠義的運用上,首先是上位者要講義,就是要在見識對方才能的基礎上,用人不疑,待之以義,對方必會報之以忠。

南宋年間,名將宗澤領兵抗金期間,俘虜了金將王策。王策原是遼的將領,遼滅亡後成為金將。宗澤親自為他鬆綁,勸他說:“契丹本來與宋是兄弟之國,如今金虜掠我徽、欽二帝,又滅掉了遼國,我們應同心合謀報仇雪恨才是。”王策一聽感動得落下淚來,表示願意參加抗金戰爭,於是他們製訂了大規模抗金的計劃。宗澤又聯絡北方義軍頭領王善、楊進、等人,以及“八字軍”、“忠義軍”等,與他們協同作戰,連連告捷,金兵聞風喪膽,聽到宗澤的大名都噤若寒蟬,稱他為“宗爺爺”。

清太宗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在位時,他戰功卓著,兼轄正黃、鑲黃兩旗。努爾哈赤死後,他繼位登基。為實現統一中國大業,積極招徠漢官漢民。皇太極為了招降明朝著名將領祖大壽,派人先將祖大壽的兒子及其他親屬接人清營,百般體貼照顧。當時,祖大壽統兵駐守大淩河城(今遼寧錦縣西南),皇太極圍城百餘天,派明朝降將張弘漠等人前去勸降祖大壽,祖大壽因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決定詐降清軍。皇太極表示:“幾大淩河所降明朝將吏城民,(清軍)不得殺戮,有違此盟者,天必遣之。”為使祖大壽能同妻子相聚,讓他率二十餘人返回錦州城,但祖大壽又統率明軍同皇太極兵戎相見。皇太極對祖大壽的家屬仍以禮相待,並致書祖大壽說:“至於去留,終不相強。將軍雖屢與我兵相角,為將固應爾,朕決不以此介意。將軍勿自疑。”直至1640年,皇太極指揮清軍擊敗增援錦州城的明軍,又招降了名將洪承疇,祖大壽無計可施,隻好獻城降清。皇太極大喜過望,立即召見祖大壽,對他撫慰道:“你違約與我,是為了你的明主,為了你的妻子和宗室。我經常同內院諸臣談及,祖大壽必不能死,以後再降,我也決不加誅。往事已畢,今後能竭力相助就行了。”並令祖大壽隸屬正黃旗,授總兵職。此後,祖大壽忠心侍清,成為皇太極手下的一員得力戰將。由於他熟知明朝軍事,對皇太極入關滅明統一全國,貢獻頗多。

正是這眾多的曆史事實啟發了曾國藩,使他深深認識到忠義對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性。對曾國藩的這一觀點,蔡鍔有這樣的感慨:“右列各節,語多沉痛,悲人心之陷溺,而誌節之不振也。今日時局之危殆,禍機之劇烈,殆十倍於鹹同之世,吾儕自膺軍職,非大發誌願,以救國為目的,以死為歸屬,不足渡同胞於苦海,置國家於坦途。須其耿耿精忠之寸衷,獻之骨嶽血淵之間,毫不返顧,始能有濟。果能拿定主見,百折不磨,則千災百難,不難迎刃而解。若吾輩軍入將校,則以居高位享厚祿安福尊榮為誌,目兵則以希虛譽得餉糈為誌,曾胡兩公必痛哭於九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