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軍心
——以真心實腸,得士卒之心
原文
古來名將,得士卒之心,蓋有在於錢財之外者。後世將弁,專恃糧重餉優,為牢籠兵心之具,其本為已淺矣,是以金多則奮勇蟻附,利盡則冷落獸散。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自古以來的名將,能夠得到士卒的衷心擁戴,主要原因不在於依靠錢財。後世的一些將領,專門依靠糧多錢多來籠絡士兵,這樣其軍心就不鞏固,所以錢多人人奮勇歸附,無利可圖就會作鳥獸散。
原文
軍中須得好統領營官,統領營官,須得真心實腸,是第一義。算路程之遠近,算糧仗之缺乏,算彼己之強弱,是第二義。二者微有把握,此外良法雖多,調度雖善,有效有不效,盡人事以聽天而已。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軍中必須要有好的統領和營官,作為統領營官,最重要的是要有真心實腸,這是第一義。計算路程的遠近,糧食和器械的多寡,敵我的強弱,這是第二義。這兩點如沒有什麼把握,即使有許多好的辦法,好的調度,也隻能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不過盡人事,聽天命而已。
詳解
治國須得民心,治軍則須得軍心,這是取得成功的千古不易之理,因此,蔡鍔對曾國藩的這些論述評論道:“帶兵就像父兄帶子弟”這一句話,最是仁慈貼切。有了這種思想,則古今帶兵格言,雖千言萬語,都可付之一炬。父兄對待子弟,擔心他們愚昧無知,於是就諄諄地教誨他們;擔心他們饑寒苦痛,則精心愛護他們;擔心他們放蕩,沒有好的品行,就嚴厲地懲罰責備他們;擔心他們沒有好的前途,就加意培養他們。無論是寬還是嚴,是愛還是憎,是喜歡還是討厭,是獎賞還是懲罰,全都出於至誠,沒有絲毫虛偽,因此做起來至公無私。如果能做到這些,那麼,部下愛戴長官,也肯定與子弟愛戴他們的父兄一樣。
7.評將
——衡才不拘一格,論事不求苛細
原文
竊疑古人論將,神明變幻,不可方物,幾於百長並集,一短難容。恐亦史冊追崇之詞,初非預定之品要。以衡才不拘一格,論事不求苛細,無因寸配而棄連抱,無施數罟以失巨鱗,斯先哲之恒言,雖愚蒙而可勉。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我私下裏懷疑古人評論將才時,往往稱他們神明變幻,超乎想像,幾乎要把所有的優點都集中在一人身上,一點短處都不能容忍。這恐怕是史書上的溢美之詞,並不是選拔將才之初就定下的標準。其實,選拔將才時要不拘一格,評論事情不過於苛求,不能因為一點點短處就不用極有才幹的人,不能因為結細密的漁網就漏掉了大魚。這才是從前聖賢常常說的話,即使是很愚味的人,也可以此來勉勵。
詳解
中國人有這麼一個習慣,如說一個人好,則什麼都好;如說一個人不好,則什麼都不好。對此,曾國藩並不苟同。他從長期的領兵打仗的實踐中知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而將亦是人,難以十全十美,作為統帥,決不可因此就加以拋棄。曾閨藩的這一觀念,無疑是十分中肯的。而在中國曆史上,這樣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如民族英雄嶽飛在公元1122年應募投軍,初任秉義郎(低級武官名),隸屬名將宗澤。一次,秉義郎嶽飛觸犯軍法將受處罰,宗澤一見便深感他超群不凡,說:“這正是做將領的人才啊!”這時正值金兵攻打汜水關,宗澤便把五百名騎兵交給嶽飛,要他立功贖罪。嶽飛果然不負所望,得勝而歸,宗澤大喜,提升他為統製。嶽飛從此名震遐邇。宗澤極為欣賞嶽飛的才智,對嶽飛說:“你的智勇才藝,古代的良將也比不上你,隻是你喜歡野戰,這可不是領兵打仗的萬全之計啊!”於是,宗澤把行軍、交戰、駐營等作戰經驗傳授給他,嶽飛認真研習,頗有心得,說:“兵法體現了作戰的規律,深刻領會了,就能靈活巧妙地運用。”宗澤肯定了他的見解,並對自己為國家發現了這樣一位大可造就的將才而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