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相人之法(1)(1 / 3)

一、神骨

——精神具乎兩目,骨相具乎麵部

原文

語雲:“脫穀為糠,其髓斯存”,神之謂也。“山騫不崩,惟石為鎮”,骨之謂也。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麵部。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開門見山,此為第一。

——引自《冰鑒》

解讀

俗話說:“去掉稻穀外殼,稻穀的精髓就現了出來”,這個精華,就是一個人的內在精神。“山嶽表麵的泥土雖然經常脫落流失,但它卻不會崩倒,因為它的主體部分是堅硬的岩石。”這裏所說的岩石,相當於一個人身上的骨骼。一個人的精神,主要反映在他的兩隻眼睛裏;一個人的骨相,主要集中在他的麵孔上。對於別的人,既要看他們的內在精神狀態,又要考察他們的外形。作為文人,則主要看他們的精神狀態和骨骼。好比開門見山,這是首要之事。

原文

文人論神,有清濁之辨。清濁易辨,邪正難辨。欲辨邪正,先觀動靜。靜若含珠,動若木發;靜若無人,動若赴的,此為澄清到底。靜若螢光,動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靜若半睡,動若鹿駭,別才而深思。一為敗器,一為隱流,均之托跡於清,不可不辨。

——引自《冰鑒》

解讀

文人在論述人的精神時,一般都把它分為清純與昏濁兩種類型。清純與昏濁是比較容易區別的,精神的奸邪與忠直則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個人是奸邪還是忠直,應先看他處於動靜兩種狀態下的表現。處於靜態之時,應如蚌含珠般的沉靜,處於動態之時,就如春木抽出新茅;處於靜態之時,如沒有人似的無聲無息,處於動態之時,宛如射出的箭直奔目標。以上兩種屬於澄清的神情。靜態的時候,如螢火蟲之光,微弱而閃爍不定,處於動態的時候,有如流動之水,這兩種神情,是奸心內萌且喜淫的神情;處於靜態的時候,半睡半醒似的,處於動態的時候,像驚鹿一樣惶惶不安,以上兩種神情,反映此人具有專長,好深思。具有前兩種神情者多不成器,具有後兩種神情者則是含而不發之人。它們在表麵上都屬於清純的神情,這是觀神時必須仔細加以辨別的。

原文

凡精神,抖擻處易見,斷續處難見。斷者出處斷,續者閉處續。道家所謂“收拾入門”之說,做不了處看其脫略,做了處看其針線。小心者,從其做不了處看之。疏節闊目,若不經意,所謂脫略也。大膽者,從其做了處看之。慎重周密,無有苟且,所謂針線也。二者實看向內處,稍移外便落情態矣,情態易見。

——引自《冰鑒》

解讀

一般來說,人的精神狀態,在振作時比較容易觀察,處於沒有振作與振作的間隔時則難於觀察。不振作是往外表現時不振作,複振作是精神掩蔽處複振作。道家所謂的“收拾入門”的說法,就是在還未收拾入門時看他的脫略,在已經收拾入門時看他的針線。所謂小心就是在他正在收拾入門時進行觀察。粗疏開闊,漫不經心,這就是脫略。所謂大膽,就是從他已收拾入門時進行觀察,慎重周密,不苟且湊合,就是所謂的針線。這兩者主要是從其內處觀察,稍稍向外移,便表現為情態了,情態則容易觀察。

原文

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強起,頂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陽骨線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顴骨若不得而起,項骨平伏起。在頭,以天庭骨、枕骨、太陽骨為主;在麵,以眉骨、顴骨為主。五者備,柱石之器也;一則不窮,二則不賤,三則動履稍勝,四則貴矣。

——引自《冰鑒》

解讀

骨有九種狀態:天庭骨豐隆飽滿,枕骨強而有力,頂骨平正,佐串骨像角一樣,太陽骨直線上升,眉骨骨棱像犀角平伏在那裏,鼻骨像茅一樣,挺拔而起,顴骨有力有勢,項骨平伏。看頭部的骨相,以天庭骨、枕骨、太陽骨這三處為關鍵部位;看麵部的骨相,則主要看眉骨、顴骨。如果以上五種骨相完美無缺,此人一定是國家的棟梁之材;如果具備其中的一種,此人終生不會受窮,如果具備其中的兩種,此人就不會卑賤,如果能具備其中的三種,此人隻要有所行動,就會有成果,如果能具備其中的四種,此人一定會顯貴。

原文

骨有色,麵以青為貴,“少年公卿半青麵”是也。紫次之,白斯下矣。骨有質,頭以聯者為貴,碎次之。總之,頭上無惡骨,麵佳不如頭佳。然大而缺天庭,終是賤品;圓而無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壽;顴骨與眼爭,子嗣不立。此中貴賤,有毫厘千裏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