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古之心因何而生,嗜古之性成於何時,至今已難以探究,反正每到一地的首要之事就是訪古探幽。於是,因為各種機緣領略了全國諸多地方的名勝古跡,在充分滿足嗜古心性的同時,也使眼目得以大塊朵頤。特別是附著在名勝古跡上的各式匾額,既是該名勝古跡的點睛之處,也是人們洞徹其深邃內涵的一條捷徑。由於通過這一捷徑能夠快速而準確地領受到各名勝古跡的精髓主旨,因此匾額便成為我們觀覽各處名勝古跡的第一聚焦點。多年來,我們所見匾額可以說是成千上萬,難以盡數,雖沒有進行過係統的歸類總結和深入研究,但每每與人談起則如數家珍。今蒙百花文藝出版社之允約,準備編撰一部《中國名匾》,於是我們便遵照編撰該叢書的有關體例和要求,挑選出我們所見、所知和所搜集匾額之精華,大體按照其題寫時間先後的順序整理成冊。當然,限於我們一管之見等原因,該書雖名為《中國名匾》,但選取標準見仁見智,掛一漏萬也在所難免,故這隻能算是拋磚引玉之作,以求方家指正和補充之望。
作為中國獨特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匾額不僅語言簡練,寓意深長,文采激揚,趣意盎然,是綻放在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標誌,而且其曆史悠久,內容豐富,數量眾多,名稱也多有變化。例如,在曆史文獻中匾額就有扁、額、牌、牓等單稱,也有匾額、扁牓、牌額、牌扁等合稱。據《說文解字》中記載:“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在這裏,“扁”字也作匾、楄等字。至於“額”字,在《說文解字》中則作“頟”字,也就是懸於門屏之上的牌扁。那麼,匾額到底有多少種形式,其變化又是如何的呢?
匾額的形式可以說是豐富多采,單就其基本形式來說,可以分為豎匾和橫匾兩種。豎匾,是早期匾額的主要形式,其形狀多為長方形,也有近於長方形和方形的;而晚期的匾額則多為橫式,其形狀多為橫長方形。至於匾額為什麼會有豎額到橫額的轉變,這主要是由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變化所決定。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有一個十分明顯而突出的結構特征,那就是鬥拱。位於房簷之下的鬥拱,早期主要是起到一種撐托房簷的作用,並使之顯得高大而深遠。在唐、宋以前,結構非常雄大的鬥拱,在整個建築物中占有很大的高度比例,一般相當於房簷柱子的三、四分之一左右,甚至更多。自元、明、清以後,鬥拱結構的比例開始逐漸縮小,隻相當於房簷柱子的五、六分之一或八、九分之一,也就是說從柱頂到房簷之間的高度變得越來越小。因此,大都懸掛在建築物房簷之下的匾、額、牌、牓等,自然以豎匾和豎牌懸掛在原來比較高大的房簷下為宜,而後期隨著房簷下高度的逐漸減小之後,橫匾則變得較為合適了。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由於匾額上文字較多而房簷下高度較小,很顯然橫匾要比豎匾更為合適。當然,這一時期的匾額也並非都是橫匾,在房簷下距離較為寬大的高大建築中也有用豎匾的,例如北京故宮的太和殿和一些大型寺廟等。即便是漢唐時期,匾額也不都是豎匾,這主要要看建築物的具體情況而定。
隨著曆史的發展,匾額的形式也越來越豐富。關於秦、漢時期,因為沒有匾額實物留存而難以考定其形式,但是從有關文獻和唐、宋匾額的形式中,我們還是不難窺見或推知其一二。例如,宋李明仲在《營造法式》中所列舉的兩種匾額形式,就與“唐招提寺”、“獨樂寺”及“觀音之閣”的匾額相去不遠。其中,關於殿閣門亭等牌匾中的“華帶牌”,就與觀音之閣和其他許多寺廟的匾額基本相同。還有一種叫著“風字牌(匾)”的,也與這些唐、宋實物匾額的形式基本相同。至於這種牌匾的具體做法,李明仲在《營造法式》中有著較為詳細的說明:
“造殿堂樓閣門亭等牌(匾)之製,長二尺至八尺。其牌首(牌上橫出者)、牌帶(牌兩旁下垂者)、牌舌(牌麵下兩帶之內橫施者)……牌麵每長一尺,則廣八寸,其下又加一分。”
“凡牌麵之後,四周皆用楅,其身內七尺以上者用三楅,四尺以上者用二楅,三尺以上者用一楅,其楅之廣厚,皆量其所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