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民國時期(4)(1 / 3)

公元1934年“力學堂”建成後,校方盛情邀請複旦校友於右任先生題寫匾額。這是一方高零點九米、寬三米的深黃地黑字木質匾額,匾文“力學堂”三字為於右任先生最擅長的行草體。記得有人曾這樣評價於右任先生的書法藝術說:“所作行草,別具神韻,榜書寸楷,渾灑自如。”

於右任(公元1879年—公元1964年),原名伯循,字騷心,號髯翁,晚號太平老人,陝西三原人。早年就讀震旦書院,參加創辦中國公學、複旦公學。公元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會,公元1907年在上海創辦《神州日報》、《民呼報》、《民籲報》和《民立報》等宣傳革命的進步報刊。辛亥革命後,於右任出任南京臨時政府交通部長;袁世凱竊奪共和政權後,於右任又回到上海繼續創辦報刊,揭露袁世凱倒行逆施的專製行為。公元1918年,於右任出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公元1924年,於右任又回到上海出任上海大學校長;北伐戰爭時,於右任出任國民軍駐陝總司令;公元1927年後,於右任曆任國民政府審計院院長、監察院院長。公元1949年,於右任離開大陸赴台,晚年多作懷舊之詩文。生平擅行草書的於右任,曾將曆代草書選其易識者編成了一部《標準草書千字文》,成為書法特別是草書愛好者研習的圭臬。

18.福建福州“是最勝處”

位於福建福州市西郊八公裏處閩江西港的金山塔寺,原是宋元年間建造的一座七層八麵實心塔,由於其矗立在江心突起的礁岩之上,削拔尋丈,形似“印浮水麵”,有砥柱中流之勢,且塔周環構庵堂,頗似江蘇鎮江的金山寺,故有“小金山”之稱。

著名的漆金行楷“是最勝處”匾額,就懸掛在公元1934年重建金山塔寺內的媽祖殿門額之上。這是長兩米、寬零點八米的木刻橫匾,匾額之上除了匾文外,還有“中華民國廿四年五月林森”一旁款。匾書取魏碑筆法,氣勢縱橫,沉著莊重,古樸厚實,方圓兼備,行楷相間,雖輕巧入筆,但不失俊秀凝重之感,真是“楷中存行,行中見楷”,輕重頓挫,神彩飛揚。

不過,關於題匾之人林森的名字並不為許多人所熟悉,但他卻擔任國民黨政府主席一職長達十二年之久,是真正的國家元首。據有關史料記載,林森(公元1867年—公元1943年),字子超,號長仁,福建閩侯縣人。公元1905年加入同盟會,參加過辛亥革命。公元1932年起,林森就任國民政府主席。當然,林森這個國民政府主席是國民黨內部兩派勢力鬥爭的產物。林森當選國民政府主席之前,一直是國民政府官員,先是在上海和九江的海關任職,後南京臨時參議會成立時他被推為議長,不久還曾擔任過福建省省長,當胡漢民為立法院院長時他又被任命為副院長。特別是孫中山先生在世時,林森是孫中山與海外華人溝通的聯絡員,甚得孫中山先生的器重和信任,而胡漢民也一直是孫中山先生的忠實追隨者。正是基於這樣的曆史淵源,胡漢民才力薦林森出任國民政府主席。六十四歲當選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此刻早已厭倦了中國那錯綜複雜的政治局麵,他似乎更傾向於歸隱山林,過一種悠閑恬淡的野叟生活。可如今,既然被迫當了風口浪尖上的國家元首,他就不得不尋思著如何在夾縫中求得生存。於是,他時刻把自己裝扮成一個不問世事的隱者,除了與古董字畫做伴外,就是約二三知己品茗聊天,反正對政治上的事一概是不聞不問。公元1943年,林森不幸在出門時遭遇車禍而亡,雖然那時他已是七十六歲高齡的老人,但畢竟不是傳統中國人所看重的壽終正寢。

19.北京“慶雲堂”

位於北京琉璃廠西街東口路南的慶雲堂,是創建於公元1904年專營碑帖的一家店鋪。慶雲堂最初是由陝西郃陽楊姓一人所開設,並由晚清名臣李鴻章題寫匾額,而今的慶雲堂則是河北吳橋人張彥生於公元1931年開設的。公元1956年公私合營後,慶雲堂得到進一步發展,遂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新建了如今的一座五開間合瓦硬山頂兩層小樓。

張彥生,原名國材,公元1901年生於河北吳橋縣。公元1915年,張彥生來到北京琉璃廠的隸古齋碑帖店當學徒,當時已經開設有六十多年的隸古齋,是北京知名碑帖店鋪,並由清末著名書法家祁雋藻題寫匾額。在隸古齋當學徒期間,張彥生不僅學會了拓、裱及收售碑帖等業務,同時還有機會走訪了寶熙、汪大燮、梁啟超、李盛鐸、徐森玉、羅雪堂、方藥雨、龔心銘、龔心釗、於右任、陳淮生、朱幼平、張效彬、張伯英等諸多收藏、鑒賞碑帖的專家,因而對鑒別碑帖真偽及碑帖的傳世知識大有長進。公元1931年,張彥生脫離隸古齋並借用慶雲堂字號的名義,開始獨立經營碑帖店。在經營慶雲堂期間,張彥生跑遍了天津、濟南、曲阜、濰縣、青島、南京、揚州、蘇州、上海、杭州、廣州、漢口、開封、鄭州、西安、成都、重慶等地收購碑帖,先後收進了北京端方,山東濰縣陳簠齋,諸城王緒祖,聊城楊紹和、李國鬆、徐郙、蒯若木等人所藏的碑帖,同時還結識了吳藎忱、陳文伯、柯昌泗、容庚、周季木、郭沫若、陳叔通等人,使其對碑帖方麵的知識更顯淵博。公元1956年公私合營之後,張彥生出任北京市文物商店碑帖、硯台、墨門市部業務主任和文物商店的采購部主任;同時,他還被聘為中國曆史博物館顧問、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谘議委員會委員。公元1982年,張彥生以八十一歲高齡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