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香山記
[清]郭尚賓
邑九都有桂香山。山下為坦洋。由縣治北行四十裏,至社溪,望山腰諸峰,羅如屏列。緣溪行十裏漸近,蒼鬆環繞疑無路,然有溪流發源龍井,彙蟾川,迸夾溪,而跨龍鳳橋;過橋折行百餘武,又跨以真武橋,豁然開朗。至坦洋,四山排闥,一水中流,雞犬相聞,圜闞茂盛,產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風,外邦稱為小武夷是也。村南行數十步至山麓,拾級登桂岩,岩桂蔥蘢,每秋間,花盛開,香聞數裏。月從岩中出,杜詩“賞桂延秋月”,殆似之。岩下有井曰“蒙井”,泉清且冽。宋鄭夾漈留題“蒙井”字,並有詩。上有峰,曰南峰。峰有洞,深莫測,夾澗有漈穿石穴而下,如龍口噴珠,較瀑布尤奇。西南有石門洞,門闕戶牖俱備。每晨煙自門中出,靉靆彌漫,奇境也。又有仙岩,岩下有張少府宅,遺其年代,僅存故址,今俗呼為“官坪”。其水為張坑,有龜岫,有蛇岡。其旁有獅子岩,側複有岩曰米岩。三石峭疊如壁,不敢仰視。岩下有小亭,舊雲:有人宿是亭,偶椎岩石,有米自孔出,足備晨炊,貪夫以孔隘米少,鑿大之,而米亡。今猶存石上。由是亭而上,更有嶺頭亭,額曰“眾山一覽”,又有“舉頭望明月,蕩胸生層雲”一聯。遙望山岔三十六重,曆曆可數。由西北行裏許,有文筆峰,層巒聳翠。北登極頂,為鉦鼓山,高壓群山,有石鉦,石鼓,冬月雪霽,望若玉闕銀台。北回數裏,有彌陀峰,形似彌陀,山出礪石,邑人皆取資焉。東迤裏許,為北岫岩,岩有洞三,若品字。相傳舊為鬼穴,常作祟,有邱、倪、賴三姓者,以符錄鎮之。祟息,即修真於此。今名此山為邱倪賴。其下有牛池坪,坦蕩遼闊,可容走馬,習武者常馳馬於此。中有池,旱幹不涸,牧者恒驅牛浴之。東側有寨磐坉,明季倭警,鄉人設寨於此,今址猶存。其下為深潭,潭有石鯨二,水激之,作化龍勢。每秋夜,潭水有聲,鄉人惑於堪輿,以為鯨化龍吟,鑿之不息。乾隆時,作橋於上,以壓之。鹹豐三年,蛟發橋毀。重建之,又遭祝融。嗣再葺之,與龍鳳橋重鎖桂香之麓,如雙虹絢彩,尤為天然圖畫。登斯橋也,千岩競秀,三水合流,俯仰間而聖賢登山觀水之說,恍然悟也,豈徒遊目騁懷,為題桂潤色雲哉!
七、欣賞福安新姿
這裏是詩意的棲息地,是福祉安康的桃源勝地,黃鍾大呂,山海協奏,日新月易的福安,踏著如歌的散板,用跨越式的藍筆,塗染著暖色的希翼,一幅幅舒卷自如的畫卷,寫意地揮灑生態型港口工貿旅遊城市的構架。
福安多福
章武
在全國近三千座縣城中,“以詩立縣”者極為罕見,而福安有幸獲此殊榮。光憑這一點,就讓我這初來乍到的外地人深感興趣,不能不來一番充滿詩意的探尋。
原來,此地古稱韓陽,先秦時期為閩越人聚居地,唐以後歸長溪縣管轄。南宋淳祐五年(1245),時任端明殿學士的邑人鄭寀獻詩理宗皇帝,申請立縣。詩雲:“韓陽風景世間無,堪與王維作畫圖。四麵羅山朝虎井,一條帶水繞龜湖。形如丹鳳飛銜印,勢似蒼龍臥吐珠。此處不堪為縣治,更於何處拜皇都。”理宗閱罷,龍顏大悅,當即提起禦筆,欣然批準:“敷賜五福,以安一縣。”
從此,中國的版圖上,就有了“福安”這個五福呈祥的絕佳縣名。
在古人的心目中,何謂五福?《書經.洪範》的說法是:“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漢代桓譚《新論》的說法為:“五福: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筆者以為,此兩說大同小異,無非都是幸福、吉祥、安康之意,但其出發點與落腳點,似乎都隻與個人的命運相關。今天,時代不同了,立足福安,胸懷全國,放眼世界,麵向未來,我們對“福”字的理解,不妨與時俱進,能比古人有更多的浮想、聯想與暢想……
福安多福,福在山。
這裏的山,無山不奇,無山不青,無山不富。
高高的白雲山,有千奇百怪的冰臼群,神奇、神秘而又神聖。作為古冰川期的地質遺存,它是如何穿越時間的長河,以億萬年的耐心,冰融於水,水滴石穿?幽幽的瓜溪峽穀,有激流,有飛瀑,還有3600棵野生野長的刺桫欏。作為古冰川期的孑遺生物,巨無霸般的恐龍早已灰飛煙滅,而她們,為何還能在這裏臨流照影,翩翩起舞?
春天,穆陽的水蜜桃開花了,燦若雲霞,漫山紅遍;秋天,溪塔的葡萄熟了,潤如珠玉,滿溝流蜜。一年四季,又有老當益壯的古樟、綠葉婆娑的翠竹、多子多孫的油茶,為山川大地披上永不褪色的綠妝。但這一切,都還比不上重重送青的茶山,層層疊翠的茶園,從雲霧中飄來的一陣陣茶香,一支支茶歌,更讓人神迷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