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國曆代飲食文化(1)(2 / 3)

特別是它較為全麵地介紹了我國古代療效食品、食物療法及營養養生的方法,並總結了這方麵的寶貴經驗,是研究中國古代醫學和食品學及少數民族飲食史的重要著作。明清時代,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的末期,這時關於曆代飲食方麵總結、歸納、研究的著作開始大量出現。如明代高濂所著的《飲饌服食箋》、清代李化楠所撰《醒園錄》、顧仲所著《養小錄》、袁枚所著《隨園食單》,以及《閑情偶寄》、《調鼎集》等等。特別是《隨園食單》堪稱我國封建社會飲食文化中一部集曆代精華之大成的專著,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清王朝統治中國之後,滿族的飲食習俗漸漸與漢族的飲食傳統相融合,並在滿族餑餑席和漢族菜肴的基礎上產生了“滿漢全席”這樣一種大型筵宴,其菜肴品種之多,製作工藝之精細,一應器具之精細,達到了當時烹調技藝的高峰。清代是中國古代烹飪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清代的宮廷禦膳也達到了曆代封建王朝的高峰,這一方麵固然反映了封建王朝的窮奢極欲、揮霍無度,但另一方麵也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總之,中國飲食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根基深厚,曆史悠久,內容豐富,成就斐然,它是中華民族曆史文明的產生,也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又一傑出貢獻。

中國人特別講“吃”

世界上似乎還沒有哪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講究“吃”。據說人們最願意選擇的生活方式是“中國的飲食,日本的妻子,美國的工資,法國的時裝”。

還有文章說:“在海外的中國人,國語可以不說,國服可以不穿,國劇可以不聽,國片可以不看,而國食卻不可以一日或缺。”海外華僑大多靠開餐館謀生發財,有人統計,海外中國餐館有3萬多家,其中一半在美國。

從歐洲大陸到太平洋小島,從原始遺風猶存的部落民族到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好吃的東西無非是兩種:火烤的和生吃的(或許還可以加上油炸的),加工方法不甚講究。唯有中國飲食品種繁多,加工精細。翻開烹飪書籍,哪一本不列著煎、炸、烤、溜、炒、爆、氽……七八上十種烹調方法。

如果再考慮到中國八大菜係,每個菜係的煎、炸、烤、溜、炒、爆、氽都有目已獨特之處。那中菜的烹飪方法就更是多到不可勝數了。

中國飲食的另一迷人之處在於簡陋的炊具做出異彩紛呈、巧奪天工的產品。特別是那雙跟它們相搭配的筷子,無非是兩根細長的竹子或木棍或象牙,可一到了中國人的手裏,便在餐桌上所向披靡,任何東西手到擒來。絕不像外國,廚房裏擺著各式各樣的刀、叉、勺、匙,可做出來的東西還得用更多的刀、叉、勺、匙才能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