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國曆代飲食文化(1)(3 / 3)

中國的“食文化”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水平,並不是中國人與生俱來的,而是同我國特有的曆史演進過程和文化傳統係在一起的。

在中國曆史上,有閑階層的“高消費”增加了食文化的深度和廣度。從地主到商人,從士大夫到官僚,在處理勞動者向他們提供的剩餘產品時都講究的是消費之道,剩餘產品的絕大多數不是用於再生產,而是用於消費。而且,傳統的中國農耕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有比西方或其他文化地區的傳統時代平均起來更高的剩餘生產,這就為“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物質基礎。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在對學生講學時就著意提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傳統中國的“人文主義早熟”特征使中國人在生活中早就形成了較強的世俗化傾向,缺乏宗教的訓育而造成的強烈的世俗化傾向使中國人特別將注意力集中於“現世”的生活享受及品味,這是中國之所以形成特別發展的“食文化”的價值基礎。

傳統中國的民同文化有“人與人之間關係強態”這一特征。也就是說,中國人從古至今,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學”,所謂的“體麵”、“人情”

一直占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說“關係學”是“人與人之間關係強態”的中國文化特產。那麼,它的運作在實踐上往往需要通過“食”來進行,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吃”的機會很多,“吃”的重要性也很顯著。中國“食文化”的發達有著深刻的民俗根基。因此,不難看出,“食”

對中國文化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協調與整合,已不單單具有“儀式”的象征意義,而有了實際的、不可缺少的功能,這樣,“食”在中國既是一種直接的消費,而作用卻是明顯的超越消費。

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及由此發展出來的各方麵的才能,特點之一是擅長於將不同的因素作“整體綜合”,這種價值及才能取向也影響到了中國“食文化”的發展。善於將不同的原料和佐料作“整體綜合”,日積月累的經驗形成了中國各地的豐富“食譜”,這樣,所謂八大菜係,或川,魯,粵,蘇各大菜幫才得以發蘊成熟,因此,單就“食”的豐蘊廣博來說,中國文化顯然要比世界上的其他文化形態更高。

講好看與講好吃

舊時南方人吃年飯,桌上無論如何要有一條魚,為了取“年年有餘”的吉利,有些山區得魚不易,就用木頭製成魚形,澆了汁端上桌,也仍然可以“有餘”。這種澆汁木魚可以算作隻能看不能吃的“菜”,還有一種菜,能吃但並不好吃,主要目的是為了看,就是所謂的“著盤”。一盤菜打扮得五顏六色、花枝招展,或象形、或圖案,為的是美化桌麵,烘托氣氛。這種“看盤”古已有之,但是並不發達,像《紅樓夢》中描寫了那麼多大宴小酌,極盡奢華,卻沒有一個字講到“看盤”的。

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注重實際的色彩很濃。反映到烹飪中,就是對菜肴的好吃的重視遠遠超過了好看。《七發》裏吳客對楚太子大談美食的那一段,對選料、調味和製成品的滋味甚至口感大肆鋪陳,卻幾乎沒有談到那些美味的視覺效果。當然,我們的祖先並不是完全不注意食品的外在形式。孔夫子吃肉要求割得方方正正,是重視製形;《齊民要術》裏講炙豚法(烤乳豬),要求“色同琥珀,又類真金”,是講究色彩;袁枚說的“美食傾美器”,是強調器皿的搭配。但古人所追求的食品視覺美,大體是為了促進人的食欲,宗旨還在於吃。

最近幾年烹飪界的風氣似乎大為改觀,特別是高檔飲食係統,廚師們紛紛推出大批的“觀賞菜”。簡單一點的,在涼盤中拚擺出龍飛鳳舞,有如浮雕;繁瑣複雜的,一盤菜裏山水亭台無所不備,酷似冒著熱氣的盆景。幸好這些“觀賞菜”主要還是用來拍照片、搞評比,真正席麵上倒還不多見,否則一桌宴席,冷葷是“百鳥朝風”,熱菜是“西山晴雪”、“盧溝曉月”,最後甜點再來一道糖塑美人頭,或者洋派一點,說不定是具“米洛的維納斯”,那才真會讓食者瞠目結舌,不知所措。如果想看美展,大家自然會去美術館,現在既然走進餐廳,目的當然還是在滿足口腹之欲。

大概因為近些時候都在強調烹飪是門藝術,而有些廚師對“藝術”這兩個字的意思又不太清楚,於是才走火入魔,在菜肴的外形“美”上大下功夫。其實,調和鼎鼐,均勻五味本身有極大的學問,極大的魅力,本身就是藝術。菜點如果口味獨到而又色彩鮮明、製形規整,讓人賞心悅目,已經可以算作上品。如果再弄上些花活,就是蛇足了。至於餐桌的美化,布置一點鮮花、水果要遠勝於那種中看不中吃的“看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