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中國菜宴文化(6)(1 / 3)

“冰糖葫蘆”是北京街頭很有名的小吃。所謂冰糖葫蘆,實際上和葫蘆並無關係,而是一串串用竹簽穿成、裹滿冰糖的果子,如山裏紅、海棠果等。春節前後,北京街頭可以見到很多這樣的小販,他們肩扛草把子,上插一串串火紅嬌豔、晶瑩透亮的冰糖葫蘆,沿街叫賣,為歲末的北京街頭平添別有情趣的節日氣氛。

“烤全羊”,蒙語稱“昭木”、“好尼”、“日西哪”,是蒙席上的一道名菜。

色、香、味、形俱佳。做法是,選兩歲左右的肥綿羊一隻,用水燙去毛,開內髒,調料醃製腹腔,刷上糖色和香油,風幹後放入烤爐。四五小時後可出食。色澤全紅,皮酥脆,肉鮮嫩脆,香飄滿室。食用時,先全盤托出,整羊臥盤中,羊脖係一紅絲帶,示吉利和隆重。客人看後再分割好送上桌,隨帶合頁餅、蔥段、黃醬、醋、蒜末等。

“佛跳牆”,福建的一道古典名饌。相傳創始於清代光緒年間,一家老板宴請布政司官員,老板娘親自下廚。仿照古人用酒壇煨製菜肴的方法,將雞、鴨、火腿、豬肚、羊肉等20餘種原料加工後,放入一個紹興酒壇,製成香味醇厚的佳肴,官員吃後叫絕。這位官員回去後,也設法叫人仿製。他以海鮮、魚翅、幹貝、海米等為主要原料,減少禽肉類,加工後,口味較前更好,不油不膩,鮮美誘人。從此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有位文人當即賦詩雲:“壇放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眾人稱好,“佛跳牆”名由此傳四海。

我國地大物博,各地還有許多別具特色的主食、小吃與菜肴,以上提到的隻是其中的極小部分。但略述幾例,也大體可有個粗淺了解。

林林總總的台灣飲食

台灣民間十分講究飲食,日食三餐,頗有特色。糧食足,禽畜旺、漁產豐,是其飲食豐盛之基礎。台灣飲食特色之一,是風味小吃多。台灣民間有夜間吃小點的風氣,各城鎮都有“夜市小吃”的食檔和小攤的集中區。如台北市的“圓環夜市”、“華西街夜市”,基隆火車站附近的“基隆廟口夜市”,台中市的“中華路夜市”,台南市中正路“銀座夜市”,高雄市的“六合夜市”等。這些夜市或以蛇店與鱉店著名,皆當場生殺蛇、鱉製成各種美食;或以麵食類為特色,著名者有“三代祖傳度小月擔仔麵”、“再發號肉粽”、“鱔魚薏麵”、芋稞、蝦仁肉圊等,還有所謂的“山產店”,出售各種野味,包括穿山甲、果子狸等,可請人當場宰殺烹飪。是處食品有的十分稀奇,連油炸蟋蟀都可吃到。

特色之二是食品中米製品特別多,品種不下百十種:糕團店也特別多,各有其祖傳秘法,製作“招牌糕團”。這大概與台灣盛產稻米有關。台灣的“擔仔麵”很有名,幾乎各市鎮大街小巷都可吃到,其中“度小月擔仔麵”

特別好吃。台南市掛“度小月”招牌的擔仔麵店有十幾家,據說真正老牌的是中正路144號那家,招牌上書“度小月三代祖傳”。度小月擔仔麵之製法,據稱是向福建漳州師父學的,關鍵是煮配料有秘方,必須用砂豉子銀炭文火慢慢燉,其中按秘方還加入某種海味。湯是用魚骨與蝦殼熬製,故味鮮香永,入口甘美生津。

特色之三是各城鎮酒樓飯店都有專營某省風味食品者。台灣人祖籍遍及江南江北、西南西北各省。旅居台灣多年,向往家鄉風味,所以台島專營某一省風味食品的店很多。在台灣旅行,可享受到純正的川、京、津、蘇、浙、湘等菜式,以及滿、蒙、回、維、藏等各族獨特食品。著名酒樓菜館有悅賓樓,專營北京風味菜肴,能供應清官肴饌、滿漢全席。有蘇杭小館,經營蘇杭風味菜肴,以江蘇“小籠包”、杭州“片兒川”著稱。有小魏川菜館,專營川菜小吃,有“螞蟻上樹”、“豆瓣鯉魚”、“荷葉排骨”、“怪味土雞”

等。還有專營川菜的榮昌菜館,有“樟茶雞”、“四味大蝦”、“宮保魷魚”

等。

特色之四是珍饈美味多。如台北新店溪碧潭香魚就是很有特色的一種。

碧潭是台北市郊新店溪的一處深水灣,潭中出產“香魚”,學名“鱔魚”,鱗細背黑,腹黃吻紅,生性至潔,絕不泳於濁水。魚桀魚產卵期內,肥美多肉,富脂肪蛋白。將整條魚(不棄鱗)油炸回鍋,佐以適量的薑、蔥、蒜、醋等,作為下酒之物;可連頭帶魚骨、魚肝、魚腸等一氣都吃下去,香酥無比。又如桃園縣石門的“砂鍋魚頭”也很有名。這道菜的原料來自石門水庫。石門水庫水深而潔,所產之淡水魚、淡水蝦細嫩鮮美,無泥土味。因此成為全台最著名之“水鮮”。砂鍋魚頭宜以鰱魚頭烹煮,有“鰱魚頭,十八味”之說。其他名肴還有“貢丸”、“山河肉”、“棺材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