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之五是閩粵味濃。在台灣,很多菜深受閩粵菜的影響。如以蝦油和紅糟調味的福州萊,在台中市就大受歡迎。又如“燕皮餃”、“拔絲香蕉”等也頗負盛名,而“八仙麵”、“蛋炒海螃蟹”等更是口味獨特,風行一時。
“佛跳牆”以名字奇特和味道鮮美轟動全台。它是傳自福州“聚春園”的名菜。“佛跳牆”使用魚翅、海參以及豬肉、羊肉、雞肉、鴨肉等20多種食品原料烹製而成,是一道集山珍海味大全的上等菜。據說因味道香美令人讒涎欲滴,連和尚也忘了佛規,“棄禪跳牆來”。
台灣的地方小吃
台灣的地方小吃極為豐富,經過長期的經營與發展,形成了幾個重要的小吃文化區:
基隆小吃以基隆奠濟宮廟口為主韻小吃區,最著名的包括天婦羅、原汁豬腳、紅燒鰻魚羹、八寶冬粉以及泡泡冰等。
新竹小吃以城隍廟口為主體的新竹小吃,以米粉、貢丸、肉丸最為著名,此外,知高飯、桂花魚翅、新埔叛條、客家煙腸等等,也都獨具風味。
中部小吃台灣中部的小吃,以台中、彰化、鹿港等地為主,主要的小吃有太陽餅、豐仁冰、剝骨鵝肉、番薯包、貓鼠麵、筒仔米糕、豬腳、彰化肉圓、麵線糊、蝦猴、狀元果等。
台南小吃古都府城是台灣民俗風味最濃厚的地區,傳統的小吃更是膾炙人口,棺材板、鱔魚意麵、蚵仔煎、擔仔麵、菱角酥、碗米果、米粽、小寶肉粽、蝦卷、蝦餃、石頭火鍋、東山鴨頭……高屏小吃台灣最南的高雄、屏東兩地,出名的小吃以客家口味為主,如美濃叛條、美濃水鴨公、美濃豬腳、萬巒豬腳,都屬客家地方的特產。另外有因海而生的小吃,像旗津海鮮、浮水魚羹、烏魚仔、東港海產等,其他方麵則包括蜂蜜、羊肉、豆瓣醬……宜花小吃開發較晚的宜蘭和花蓮,小吃方麵受到當地影響最大,宜蘭鴨腸、膽肝,明顯是宜蘭季風的產物,花蓮薯、羊羹……都受到原住民的影響。
澎湖小吃澎湖的小吃也充分反映地理特色,各樣的海產表明當地的漁業發達,花生糖則因花生是當地最主要的作物而成地方特產。
香港的特色食俗
香港的民間飲食,很多是由內地傳過來的。例如“五蛇羹”,頗有名,就源自廣州。香港很多粵蒂酒館都有蛇宴,蛇宴中照例有一款“太史五蛇羹”。為什麼蛇羹前要加“太史”二字?原來,在清末,廣州河南江家有位名叫江孔殷的文人,中了翰林,人們都高興地稱他為“江太史”。江孔殷好客,又好食,自稱美食家,常在家宴請。前來赴宴的大多是官紳名流。宴會高潮之際,江孔殷照例上一道蛇羹。這種蛇羹除有五蛇肉外,還有貓肉和雞肉,以及冬菇、鮑魚、雲耳等,皆滋補食品、營養特別好,眾人稱絕。這些赴宴的名流中,不乏有經營酒家者,回去後,按照江家蛇羹製法,在自己酒家出售,還在報上刊登廣告,說是照江太史蛇羹製法烹製,取名“太史蛇羹”。其他酒家看到報上如此宣傳“太史蛇羹”,也效法仿製,稱“太史蛇羹”,這樣,“太史蛇羹”之名就流行起來。
又如“糯米雞”,也是由廣州傳到香港的。最早在香港正式出售“糯米雞”的酒家,叫隨園酒家,是當地惟一真正的園林酒家。總的說來,“糯米雞”的做法還不算複雜:先把生糯米浸透,爾後用料包好、隔水蒸,至其熟。糯米在蒸熟成飯時,餡內的雞汁漸漸滲入糯米飯。所以口味特別好,很受歡迎。不過,後來香港的“糯米雞”製作比較簡單,隻是以荷葉包糯米飯而已,和以往嚴格意義的“糯米雞”頗不一樣了。
當然,有的食俗從內地過來的時間長了,也便漸漸有香港自己的特色了,成為香港食俗的一種。例如在香港,有一種吃“招牌飯”的食俗。一些香港飯店的食譜上,後來還印有“招牌飯”的菜名。所謂“招牌飯”,其實是由當年的“三星飯”演變而來的。而所謂的“三星”,就是佐飯的三種不同的肉類菜肴,如叉燒、油雞、燒鴨等,有時也有以燒腸、燒肉、排骨為佐食之菜的。各店的用料不一,就是早午晚各餐的用料也不盡一致。原因十分簡單,就是“三星飯”,隻須有三種不同的肉料便可。茶酒商店賣“三星飯”,主要是做招牌的意思。這種風俗一直流傳至今。迄今為止,相當部分茶館飯店仍經營“三星飯”或“招牌飯”。以三種不同佳肴置於飯上,不僅對顧客來說經濟實惠,店主也獲利。店家還借川流不息的人流,向外界介紹各種商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