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中國菜宴文化(6)(3 / 3)

如果說,還有什麼更能體現香港特色的食俗的話,那可能要數吃“及第粥”了。舊時,香港人要為子女做生日,讓孩子高興一番,一般都要到店裏去吃“及第粥”。這是開始於科舉時代風俗。是時,父母們希望孩子在科舉中獲得好名次,都要帶孩子到店裏喝“及第粥”,取意“狀元及第”。或者說,雖無要孩子必中狀元之意,但也希望借此機會,促進他們用功學習。開始,隻有男孩子生日才吃“及第粥”,後來女子也上學了,所以父母也帶女兒去店堂吃“及第粥”。“及第粥”最先也並非出現於粥品店,而是出現於飯店或酒家。因為飯店或酒家都有“炒及第”和“青菜及第湯”兩個菜,後來一些粥店用“炒及第”和“及第湯”的材料來煮成粥品,才有“及第粥”之名。“及第粥”的用料十分簡單,主要是豬雜,豬雜包括豬腰、豬肚、豬腸等,“豬雜”又俗稱“雜底”。“炒及第”正是“炒雜底”的雅稱。

雲南的過橋米線

有人說,到雲南不領教一下“過橋米線”,算不得到過雲南。“過橋米線”配菜很講究:一大碗熱雞湯,一中碗米線(用大米製成麵條狀的食物),還有切成薄片的生雞脯、豬裏脊肉、豬肝、腰花等。湯滾油厚,蓋住湯裏的熱氣,吃時將肉片等逐一汆入湯中燙熱,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攪拌後即可過橋(走較遠的路)而食。

相傳從前雲南有個秀才,為了赴考,獨自寄住在一個湖中小島的亭宇裏,與市隔離,用心讀書,每餐飯食都由他的妻子送給,由於路遠,飯菜往往涼了。一次,賢惠的妻子殺了一隻雞給秀才補身子,連雞湯送去,打開罐,雞湯不但沒有涼,還很燙。原來是那層厚厚的雞油保住了雞湯的溫度。

妻子由此得到啟發,為了讓秀才吃到熱食,常送雞湯給秀才燙米線吃。因為送雞湯、米線時要經過一座橋才到島上,後來人們就把這種吃法的米線,叫做“過橋米線”。在妻子的細心照料和激勵下,秀才終於考中了狀元,所以這種米線,一度又稱“狀元米線”。

“燒梅”名稱雲雲

曾有人說燒梅的名稱是由發明人一姓蘇一姓梅諧變合成。黎瑩《中國的食品》(祖國叢書之一)認為本是“稍(燒)麥”,據書中說,此物元代已有,當時大都(今北京)飯鋪有“素酸餡稍麥”,此稱呼是因其“當頂撮細似線稍係”或因其“當頂作為花蕊”。清代乾隆《都門竹枝詞》有“稍麥餛飩列滿盤”之句。以後有叫“稍(燒)梅”的,則是因其“頂似花朵”。

然而《現代漢語詞典》卻認為當是“燒賣”,“俗誤作燒麥”。按:明人輯《清平山堂話本》中被認為是元代作品的《快嘴李翠蓮記》有雲:“燒賣、匱食(餃子)有何難”,可以作為證據。

從元代至今,北京(大都、京師)稍燒、賣麥同音,書寫不統一,不足為奇。“燒(稍)梅”後起,為方言,湖北、武漢即取此說,雖有特色,但不規範。“蘇梅”雲雲,則可在信與不信之間了。

春餅趣考

“初一餃子初二麵,初三春餅卷雞蛋。”老北京講究過年的吃食,有這麼句流傳民間的諺語。

這春餅是怎麼回事。古時立春日(一般在正月初)有吃“春盤”之俗,就是把初春新生的各色嫩蔬鮮菜,彙集一盤,取其生發迎春之義,象征一元複始萬象更新之吉祥。宋末《武林舊事》載:“立春,臨安府造進大春牛……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翠縷紅絲、金雞王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這是富貴豪華、窮奢極欲的春盤。至於民家,則信取自種之新鮮小菜,闔家圍坐迎春,共敘天倫之樂。杜甫“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之句,就頗饒此趣。

經過曆代沿襲相傳,我國南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有吃春餅的習俗。餅的製法,是用燙麵搓成小餅,兩餅合一,中沾香油,再擀成薄片;入鍋蒸或烙之,上桌後再撕開卷菜而食。春盤沿古意至今,主要是青韭、豆芽、香芹等新春時菜,再加肉絲、粉絲、豆腐絲等合炒成盤。北方習慣,還可另加生蔥蘸甜麵醬,如烤鴨然。老北京飯鋪春時專售此品,在春盤上加置一片攤雞蛋,叫做“合菜戴帽”,又日“金冠罩”,取吉利之義。南方江浙一帶,不食蔥醬,菜內另加榨菜、醬菜絲之類,湊成十種原料,名目“什樣錦”,亦取錦上掭花之意。也有把餅攤得更薄,卷菜後再入油炸食的,這就是春卷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