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食蟬的記載,最早見於《禮記·內則》,其中排列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三十一物,內有“爵、鸚、蜩、範”。鄭玄注雲:“蜩,蟬也;範,蜂也。”
可見,當時蟬不僅是庶人的食品,而且為人君筵席上的佐食。《神農本草經》
“蚱蟬”條雲:“味鹹寒。主小兒驚、夜啼、癲病、寒熱。生揚柳上。”陶弘景:“此昔人瞰之。”這說明,蚱蟬除供食用外,還可藥用。
古人食蟬,多是曬幹為脯。因為蟬以五、六月問為盛,至八月後日漸稀少,將蟬製為脯,則可備四時食用。具體吃法,分為炙食、蒸食、瀹食、食幾種。《齊民要術·菹綠七十九》引《食經》雲,“蟬脯菹法:‘槌之,火炙令熟,細擘、下酢。’又雲:‘蒸之,細切香菜置上。’又雲:‘下沸湯中,即出,擘,如上香菜蓼法。”’這就是所謂的炙、蒸、瀹三種食法。至於膳食,即將蟬製成蟬腥,也就是蟬肉羹。
現代國內外營養學界很推崇昆蟲的營養、食用價值,認為蟬、蜂、蚯蚓、螞蟻等都是高蛋白食物,食用不僅可增加營養,還可防治多種疾病。
蟲菜雜拾
蚯蚓蚯蚓具有清熱、定驚、利尿之功能。還能鬆弛平滑肌和降低血壓,是重要的中藥材,也可入饌。晉人張華《博物誌》講:“閩越江北山間,蠻夷瞰丘(即蚯蚓)脯。”至今苗族仍有這種習俗,其待客的盛饌之一,便是醃蚯蚓。還有些地方捉到特大蚯蚓後,或斬片,或切絲、以雞鴨魚肉相配,煎炒爆溜,蒸燉氽燴,名為“龍菜”。
蝸牛據《周禮·天官·醢人》記載,周天子享用的珍品中有種肉醬。
“贏醢”,就是蝸牛製的。後來吃者較少。明代,它又出現在餐桌。鄺露《赤雅》雲:“中山有蝸殼可容升者,以米水去涎,竹刀膾之,角大如指,甘脆,去積解平。餘東粵人亦食之,鮮有如其大者。”鴉片戰爭以後,蝸牛菜逐漸多了起來,其中的名品有:宮保蝸牛、串烤蝸牛、蝸牛燒平菇、蝸牛燴鴿蛋、晚香玉炒蝸牛肉絲、蝸牛肉片砂鍋湯等。
龍虱它屬於昆蟲綱,鞘翅目,龍虱科,種類很多,水棲,常以魚苗或其他小蟲為食。嶺南人視其為珍肴,福建人亦偏愛之。《清稗類鈔》說:“閩人謂其(指雌性)嚼後口中作金墨香。若設盛席,輒供小碟一二十,必以此品居上。碟中鋪以白糖,僅綴數虱於其口而已。粵人亦嗜之。”從這段記敘看,龍虱的身份是相當高了,大概僅有蠍子才能與媲美。
蔗蟲學名蔗龜,棲居土中,是甘蔗的一害。這也是《清稗類鈔》推薦的名菜:“蔗蟲性涼,杭人極貴之,出痘險者,賴以助漿,然不可多得也。
潮州蔗田接壤、蔗蟲往往有之,形似蠶蛹而小,味極甘美,居人每佐以飲酒。”據了解,現在的浙、台、粵、閩、桂等省區仍有吃蔗蟲的,但由於施用農藥,數量大為減少,人們也就難以飽口福了。
吃雞蛋的名堂
雞蛋是農村人家常用來招待客人的東西。但在有的地方,例如湖北黃陂,人家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煮雞蛋,你可別由著饞嘴一掃而空——那吃法是大有講究的。
你若是他家未過門的女婿或媳婦,那麼你碗中的雞蛋必是雙數,並且你可放開肚量,將碗中雞蛋全部吃掉。但你若隻是一般客人,那麼碗中雞蛋一定是單數,一般是三個,也可多達五、七、九個的。如果是三個,可以全吃,也可以一個也不吃。若吃一留二,便是罵了主人;若吃二留一,就是罵了自己。若是五個,可吃一留四或吃四留一;若是七個、可吃四留三或吃三留四。總之,切記避開“兩個蛋”,否則大家都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