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中國民間飲食文化(3)(1 / 3)

傳說,1949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要撤走民航公司。那些久居武漢的飛行員,撤離前惟一的希望是到“老通城”吃一頓“最後的晚餐”——豆皮。

他們登上飛機以後,空中小姐驚奇地發現,飛行員手中人人都有個荷葉包,打開一看,乃是豆皮。

“老通城餐館”史冊上最光輝的一頁是,1958年4月和9月,毛澤東兩次到這裏品嚐“豆皮大王”高金安、“豆皮二王”曾延齡做的三鮮豆皮。他鼓勵道:“豆皮是湖北的風味,要保持下去。”頓時,“老通城”的豆皮聲名遠揚,身價百倍。

改革開放大潮中,“老通城”恢複了它的老字號店名。1989年10月,“老通城”三鮮豆皮獲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全國僅有六種地方名吃得此殊榮)。

豆腐詩話

豆腐是人們四季喜愛的食品。“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南宋哲學家朱熹的這首詩,道出了豆腐的起源。明代傑出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指出:“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

1960年,在河南發掘的漢墓中,有東漢時期製豆腐作坊的石刻。這說明,豆腐的誕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

有的詩人還細致地描繪了豆腐的製作過程和食用方法。宋代文學家蘇軾有“煮豆為乳脂為酥”之句,注中釋為“謂豆腐也”。明代詩人蘇平的《豆腐詩》寫道:“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盡見精華(去皮)。一輪磨上流瓊液(磨漿),百沸湯中滾雪花(煮漿)。瓦缶浸來蟾有影(點漿),金刀剖破玉無瑕(切割)。中滋味誰知得,多在僧家與道家(最初,豆腐多為和尚、道士桌上之物,爾後才傳至民間),”在此之前,元代江陽人孫奇業曾給豆腐改了個“菽乳”的雅名,並賦詩道:“……戎菽來南山,清漪浣浮埃。轉身一旋磨,流膏入盆。大釜氣浮浮,大眼湯洄洄。頃待晴浪翻,坐看雪華皚。

青鹽化液鹵,絳蠟竄煙煤。霍霍磨昆吾,白石大片裁。烹煎適吾口,不畏老齒摧。蒸豚亦何為?人乳聖所哀。萬錢同一飽,斯言匪俳詼。”兩首詩可謂異曲同工,都描寫了製作豆腐的具體情況,但生動形象,並不枯燥乏味。

豆腐鮮美可口,營養豐富,經濟實惠,老少成宜。《清異錄》載“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說明一千多年前,人們就把豆腐美譽為羊肉。清代詩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豆腐得味遠勝燕窩。”元代詩人鄭久端作的《豆腐讚》詠讚得更具體:“磨礱流玉乳,蒸煮結清泉。色比土酥淨,香逾石髓堅。味之有餘美,玉食勿與傳。”清代詩人張劭的《豆腐》詩誇豆腐:“蔬盤慣雜同羊酪,象箸難挑比髓肥。卻笑北平思食乳,霜刀不切粉酥歸。”精代另一詩人林蘭癡頌豆腐詩曰:“莫將菽乳等閑嚐,一片冰心六月涼。不日堅乎惟日白,勝他什錦佐羹湯。”這些詩,反映了古人對豆腐評價之高。

據說劍門豆腐甲天下,四川北部劍門關下有個小集鎮。一些館子的門前,都掛著“劍門豆腐”的赫赫大字。餐館菜牌上一連寫了二十多樣豆腐,有些名稱稀奇得很,什麼荷花豆腐、菱角豆腐、西施豆腐、懷胎豆腐。有人看香菇豆腐和熊掌豆腐都不貴,隻一元八角錢一盤,便各點了一盤。香菇豆腐裏有香菇,熊掌豆腐裏卻不見熊掌。找服務員來問,她說:“我們的豆腐厚實、軟綿、耐嚼、味長,吃起來同熊掌差不多。您慢慢地嚐,味道便出來了。”中國豆腐甲天下,四川豆腐甲中華,劍門豆腐甲四川。這同劍門的水質和特產的黃豆有關。據說還與出生在離劍門不遠的廣元的武則天有關。她派人快馬加鞭把劍門豆腐運到長安,也算是“一騎紅塵妃子笑”了。從此,劍門豆腐的美名四揚,做工也日臻精美。有詩雲:“劍門豆腐賽煉乳,鮮嫩麻辣更勝肉。不知山川雄渾氣,何以化作白玉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