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在作戰指導上顯示出高超的領導藝術。首先,他善於利用自己的優勢兵力,以騎兵擊敵要害,或遠程奔襲,或近戰奔突,對敵人造成難以遏止之勢。其次,他善於避實擊虛,迂回製敵。在他第三次攻金時,金軍在兵力和防禦設施上都充分加以強化,使居庸關顯得格外堅固。成吉思汗臨時決定,以少數兵力在居庸關北口牽製金軍,另以一部走小道襲居庸關南口,南北夾擊以取關。他自率主力,遷回南下,奇襲紫荊關(今河北易縣西北),取關之後又北上攻金中都。第三,他在兵敗之後能迅速振起,擊敵不意,扭轉敗局。在合蘭真(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北)與王汗的大戰中,他嚴重失利,僅餘數千騎。他敗不氣餒,不久就通過夜襲王汗大營扭轉了局麵。
成吉思汗在治理軍隊和提高軍隊戰鬥力上,也表現出卓越的才能。他夜襲王汗大營後,總結合蘭真之戰慘敗的教訓,得到兩點重要啟發:第一,必須有一支特殊的精悍的衛隊,以應付任何突發的險惡局麵;第二,必須對各部首領加強控製,以解決諸部用力不齊等問題。不久,他建立了“怯薛”(護衛)軍,怯薛來自於各部首領、頭目的子弟及平民中身體強壯、弓馬嫻熟者。建國以後,又擴充怯薛為萬人。怯薛成為最具戰鬥力的常備軍,同時又作為“質子”,從而實現了成吉思汗對蒙古各級官長的有力控製。他還建立軍政合一的統治機構,以“千戶製”編組民眾,實行兵牧結合,並以其為基本軍事單位,使兵役調發、軍隊管理及征集作戰在手段上有了長足進步。他注意將戰爭中招降和擄掠的異族丁壯編入蒙古軍中,以補充兵員,適應戰爭規模不斷擴大的需要。他還注意吸收別國別族的先進技術,用來改進軍隊裝備,提高戰鬥力。他采納“攻城以炮石為先”的建議,組建炮手軍。他注重冬初舉行大獵,通過田獵演兵,並要求將士以“不感到遠征之苦,不知饑渴”為訓練目標之一。
成吉思汗的軍事思想內容豐富,但其中殘忍的成分也很濃重。他曾說:“人生最大之樂,即在勝敵逐敵,奪其所有,見其最親之人以淚洗麵,乘其馬,納其妻女。”這些是其軍事思想中夾雜著的糟粕。但這些並不影響他在世界軍事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應該是實踐型的兵家中最傑出的人物之一。